暗杀大师1:暗杀艺术家 丹尼尔·席尔瓦

编辑:千味书屋 来源: 九零文学网 时间: 2018-06-22 12:11:08 阅读: 2834次
暗杀大师1:暗杀艺术家 丹尼尔·席尔瓦

基本信息

书名:《暗杀大师1:暗杀艺术家》
外文书名:Gabriel allon series:the kill artist
丛书名读客外国小说文库
作者丹尼尔·席尔瓦
王臻(译者)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第1版(2018年5月15日)
页数:384页
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32
ISBN:9787559416728,7559416721
ASIN:B07CLRMJZF
版权:上海读客

编辑推荐

暗杀大师 系列是横扫37国的重磅悬疑小说! 暗杀大师 系列的狂热粉丝已遍布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以色列、丹麦、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克罗地亚、保加利亚、巴西、韩国、泰国、越南等37个国家。 暗杀大师 系列已连续17年稳居《纽约时报》热销榜,8次摘得桂冠!Goodreads口碑爆表,好评率高达98%! 暗杀大师 是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传说!征服亿万读者的伟大角色—— 暗杀大师 加百列·艾隆,震撼登场。好莱坞争抢电影改编权,作者多次拒绝,因 没人能演出暗杀大师的味道 !愿意为了什么而死,就要为了什么而活。



媒体书评

《暗杀大师1:暗杀艺术家》的故事情节就像过山车一样惊险刺激,剧情扑朔迷离,结局完全出人意料!——《出版人周刊》

席尔瓦为悬疑小说文坛带来了新的生机。——《每日新闻》

大师级悬疑小说家,席尔瓦的文笔干净利落,扣人心弦。——《辛辛那提问询报》

每一分钟都惊险刺激的必火热销书。——《科克斯书评》

在 暗杀大师 系列作品中,席尔瓦创造了一个传奇般的秘密特工,他拥有的才能会让007詹姆斯·邦德流下眼泪。——《达拉斯晨报》

丹尼尔·席尔瓦的 暗杀大师 系列已经在新生代悬疑小说里占据了重要席位。——《华盛顿邮报》

丹尼尔·席尔瓦处理情节的方式总是能对读者起到预期的效果:让他们如坐针毡。——《出版人周刊》

席尔瓦的小说展示了他一如既往的智慧、风格和研究能力……当然,还有戏剧性的高潮。——《华盛顿邮报》书评

悬疑小说杰作。看着席尔瓦用文字赋予 暗杀大师 加百列这个角色生命,是一种享受,无论他在挥洒热血还是涂抹油彩。——《科克斯书评》

席尔瓦能把他故事中的峰回路转写得让人热血沸腾……在他的书中,你能读到轻巧迅捷的行动、鲜明清晰的铺陈,还有精雕细琢的人物。——《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简介

丹尼尔·席尔瓦(DanielSilva)
当代大师级悬疑小说作家,1960年生于美国。曾任战地记者,跑遍中东,1997年开始专注写作。
暗杀大师 系列是他尤为知名的作品,2000年至今已推出的17本,本本登上《纽约时报》热销榜,8次摘得桂冠。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风行37个国家和地区,引发读者阅读狂潮,亚马逊、Goodreads好评率高达98%;每有新作,都比前作获得更高人气和赞誉。 暗杀大师 ,已成为悬疑小说爱好者的共同语言。
《纽约时报》这样评价他的作品: 紧张、利落、喘不过气,故事骨架搭得太漂亮,主人公们鲜活得要命,让人想起推理黄金年代那些文笔和气氛都无懈可击的经典。 《每日新闻》发表评论: 席尔瓦是这个领域公认的大师,他为悬疑小说文坛带来了新的生机。


目录

序幕∕001
第一部归队∕005
第二部考验∕097
第三部修复∕281
尾声∕380
作者按∕382
致谢∕383


经典语录及文摘

《暗杀艺术家》是一部虚构作品,除此而外,不应作别的解读。书中描绘的一切人物、地点、事件,要么是作者想象的产物,要么是虚拟地借用其名称。如果其中人物同现实中在世或不在世的人物有什么相似之处,则纯属巧合。
但是,为了给故事和人物增加逼真的效果,我借用了以色列情报部门和巴勒斯坦游击队的谍战事件。例如,1988年巴解组织暴动领导人阿布·吉哈德遇刺的情节,就大致与实际情形相仿,只不过略作加工而已。弗朗西斯科·韦切利奥确有其人,他是意大利绘画大师。事实上,他是提香·韦切利奥的一个不为人知的哥哥。不过,书中描写的《牧羊者的爱慕》却是一件虚构的作品。很遗憾,书中描写的伦敦画廊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的主人也并无其人。

序 幕
维也纳,1991年1月
修画师摘掉放大眼镜,关掉了一排荧光灯泡。晚间的教堂一片昏暗,他的瞳孔需要时间去适应。待视觉恢复后,他检查了画面上一块小小的油彩——就在圣人斯蒂芬腿部箭伤的下方。经过了数百年,那块油彩已经彻底磨损了。如今,修画师已经精心修复了磨损。如果不借助专门的设备,几乎分辨不出修复部分同原作有何不同,他的工作的确做得非常到位。
修画师蹲在工作台上,擦拭着画笔和调色板,又将他的颜料收进一个长方形的抛光木盒里。悬在高空的教堂玻璃窗原本就蒙了尘垢,此时夜幕降临,将它们彻底抹黑了。大雪像一袭毯子,蒙住了晚高峰时分的维也纳,寻常日子里的喧嚣声也因此哑了下去。此时的斯蒂芬大教堂太安静了,纵然出现一位中世纪的教堂司事,悄步穿过大堂的中轴,修画师恐怕也不会惊讶。
他从高高的脚手架上爬下来,悄无声息地落在礼拜堂的石板地上,迅捷得像一只家猫。有一小股游客一直在看着他工作,已经好几分钟了。依照惯例,修画师是不喜欢观众的——真的不喜欢,有时候他会用灰色的帆布将工作台罩住。他戴上一顶毛线帽,套上一件双排扣短外套;与此同时,今晚的人群也疏散开来。他本能地一边向他们道着晚安,一边记下每一张面孔,将它们永久地记录在心里,如同油彩落在了画布上。
一位姿色诱人的德国女孩想同他搭话,她说的是蹩脚的意大利语。修画师迅速地答了话,用的是柏林口音的德语——他的母亲战前曾住在柏林的夏洛特堡区。他说自己急着赶赴一个约会,没时间闲聊了。德国女孩子往往会让他不踏实。他的目光条件反射性地在她身上游走了一遍——扫过她丰满的胸部,又上上下下地扫过她的双腿。她把他的注视错解成了挑逗,于是脑袋一歪,隔着一缕垂下来的头发向他抛去一个浅笑,又提议到广场对面的咖啡馆去喝一杯。修画师向她道歉,说是他非走不可了。 再说了, 他抬头望着教堂高高的穹顶, 这里是斯蒂芬大教堂,小姐,不是谈情说爱的酒吧。
片刻以后,他走出大教堂的正门,径直从斯蒂芬广场横穿过去。他个子中等,不足六英尺高,一头黑发在额头处掺杂了些许灰白。他的鼻子很长,鼻梁处棱角分明,犹如木雕一般。他的嘴唇圆满,下颚轮廓清晰,颧骨又宽又方正,双眼里透出俄罗斯大草原的气息——形状如杏仁,颜色是不自然的绿色,眼神非常机敏。他的视力是天生使然,同要求严苛的工作性质倒没什么关系。他的步伐充满自信,既不是傲慢的大摇大摆,也不是军人正步;他的脚步轻捷爽利,目标明确,似乎是毫不费力地穿过了大雪覆盖的广场。他的左臂夹着盛颜料和画笔的盒子,并习惯性地放在左胯上——就在那个部位,他佩戴着一个金属的物件。
他沿着红塔大街走去。那是一条宽阔的商业步行街,两侧点缀着明亮的商店和咖啡馆。他时而在橱窗前驻足,瞥一眼万宝龙钢笔或是劳力士手表,虽然这些东西他是用不着的。他在一个大雪覆盖的香肠摊上买了一份德式芝士香肠,却一口也没吃就丢进了一百码以外的垃圾桶里。接着,修画师走进一间电话亭,向投币口里塞了一先令,在键盘上胡乱敲了一个号码。与此同时,他始终在扫视着周围的街面和店铺。电话里传来预先录制的语音,告诉他号码输错了。于是修画师挂了听筒,捡回一先令退币,继续向前走。
他的目的地是犹太区的一家意大利小餐厅。纳粹得势以前,维也纳住着二十万犹太人,他们垄断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商业生活。如今维也纳只剩下数千位犹太人,他们主要来自东方,而所谓的犹太区其实就是一些服装店、餐厅、夜总会,集中在犹太广场。维也纳人称这个区为 百慕大三角 ,在修画师听来,这隐约有点侮辱的意思。
修画师的妻子和儿子正在等他——座位在餐厅后部,面对店门,这是她按照他的吩咐安排的。男孩坐在母亲旁边,两片玫瑰色的小嘴唇正吮吸着几根奶油意大利面。他望了她片刻,暗自赞美她的美丽,一如他鉴赏一件艺术品:技巧如何,结构、构图又如何。她的皮肤是淡橄榄色的,鹅卵形的双眼,一头黑色长发拢向颈后,又从正面一侧的肩头垂下来。
他走进餐厅,吻了儿子的额头,用意大利语同吧台后的侍者聊了几句,然后坐下。他的妻子为他斟了葡萄酒。
别太多。今晚我还得工作。
教堂的工作?
他抿起嘴唇,轻轻点了点头。
你收拾行李了吗? 他问道。
她点点头,然后抬头看着吧台上方的电视。特拉维夫正响起防空警报,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正向以色列呼啸而去。特拉维夫的市民戴上防毒面具钻进了防空掩体。镜头变了:一团火光,从黑沉沉的夜空向城市方向坠去。修画师的妻子伸手握住了他的手。
我要回家。
很快。 修画师又给自己斟了些酒。
她的车就停在餐厅外的街边,那是一辆深蓝色的奔驰,维也纳牌照,是从伯尔尼的一家小型化工公司租用的。他把孩子安置在后座,替他系好安全带,又吻了一下妻子。
如果我出了什么状况,6点以前没有到达,你知道该怎么做吗?
去机场,把密码和审核号码给他们,他们会照料我们的。
6点, 他重复道, 如果我6点前没有走进大门,你们直接去机场。把车留在停车场,扔掉钥匙。你懂我的意思吗?
她点点头, 6点前你一定要到家。
修画师关上车门,隔着车窗简短地挥了挥手,随即迈步走开了。在他的前方,在老城区的众多房顶之上,耸立着大教堂光彩闪耀的尖顶。再过一夜,他想,然后回家几个礼拜,直到新的任务下达。
在他身后,他听见奔驰启动的声音有异,就好像旧唱片播放时选错了转速。修画师停下脚步,蓦地转过身。
不要! 他惊叫起来,然而她已经再次旋动了车钥匙。
                                                               

书友评论及读后感

[好书!]等了大半年,终于出新书啦。作为“暗杀大师”的铁粉,书一上市就入手了。还是一如既往地精彩,条理清晰,节奏紧凑,让人一读起来就停不下来,会一直支持“暗杀大师”的。

[过瘾]看得非常过瘾,这本书非常适合改变成电影啊,无论是一开场的汽车爆炸案,还是后来加百列与反派的生死对决,都很有画面感,读书的时候自动脑补了一部动作片。

[推荐]一如既往地好看,“暗杀大师”不仅是一本悬疑小说,书中还有对政治方面的描写,这本书就写了巴以冲突的一些纠葛,说到底,加百列与塔里克的恩怨,绕不开巴以矛盾的政治现状。

[原来这是“暗杀大师”的第一部]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这本书才是“暗杀大师”系列的第一部。看完这本书,对加百列的过去有了更多的了解,这里不剧透了,总之书很精彩。

[精彩]加百列绝对是我心中排名前三的特工,心思缜密,业务能力一流,还是个修复油画的行家。书里对前期侦查工作描写得非常细致,很有代入感。

[悬疑]喜欢“暗杀大师”这种快节奏的小说,看得很爽,整本书里都有一种悬疑感,本来以为加百列会完美解决暗杀事件,没想到藏得最深的是尤瑟夫。

[值得一读]书很精彩,整个故事都很流畅,完全没有废话。让我意外的是,当沙姆龙找到加百列说要报仇的时候,加百列首先说的竟然是拒绝。

[暗杀大师]加百列有两种身份,既是特工,又是艺术家,喜欢这种人物设定,超级带感。书里面说暗杀工作与艺术品修复工作有共同之处,我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