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权威点评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生于浙江省石门镇(今属桐乡市)。父亲为清朝末科举人。丰子恺排行第七。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老师学图画音乐。1919年毕业后,任教于上海师范专科学校。1921年赴日本进修图画、音乐、外文约十个月。归国后曾担任春晖中学等校教职、开明书店编辑。1925年与匡互生等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后改名为立达学园)。1927年从弘一大师(即李叔同)皈依佛门,法名婴行。并为其寓所定名 缘缘堂 。1933年在故乡建造新 缘缘堂 ,春秋在杭州别寓居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率全家避寇走大西南直至重庆。其间曾任教于桂林师范学校、浙江大学(副教授)、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所生子女七人。抗战胜利后回江南定居杭州。1948年游台湾,赴厦门。1949年赴香港举行画展后回上海定居,直至逝世。
1922年开始创作漫画。1925年出版最初的画册《子恺漫画》。后陆续出版画册五十余种,包括长达45年创作完成的《护生画集》六册共450幅。所写《缘缘堂随笔》于1931年出版。以后又出版随笔集二十余种,艺术理论三十余种,书法、日记、翻译(英、日、俄文)、编选等等共五十余种。总计约一百七十余种。
丰子恺的漫画是用毛笔画在宣纸上,意到笔不到,风格独特。所作儿童及民众生活的画,深受读者喜爱。后期多作彩色风景人物画。
曾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代表等职。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勤奋好学,7岁开始读书,12岁就读于私塾 三味书屋 。13岁时家中发生了一场大变故,经济状况出现困顿,加之父亲久病在床,使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也饱受了世人的冷眼与侮辱。17岁他离开故乡到南京求学,21岁留学日本学医,当他目睹了国人的愚昧和麻木不仁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用笔来唤醒国人的灵魂。
1909年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杭州几所大学任教。授课之余开始辑录唐代以前的小说,编成《古小说钩沉》,并写成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1918年他参加了《新青年》编辑工作,并以 鲁迅 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从此鲁迅坚定地站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 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之后他又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编成短篇小说集《呐喊》。1924年至1925年,鲁迅又陆续创作了短篇小说《祝福》、《伤逝》等11篇,编成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此外鲁迅又创作了散文诗集《野草》(1924)、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是发起人并参加了 左联 的领导工作,并与国民党反动派及其所指使的御用文人和反动文人进行了亳不妥协的斗争。从1930年起,鲁迅共创作了八部杂感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和一部根据故事和传说写成的《故事新编》。因积劳成疾,鲁迅于1936年10月19目病逝于上海。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生于浙江绍兴,幼年丧父,生活寒苦,曾于早年留学日本攻读医学。1906年,鲁迅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1918年,他以 鲁迅 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
鲁迅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光》、《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己集》等。
鲁迅先生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 民族魂 。其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五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内容简介:
鲁迅编著的《朝花夕拾》是鲁迅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书中收录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时而湍急、时而曲折,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