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
:

江苏人民出版社

《我住的城市》

《我住的城市》将写作视角投注于城市生活,城市发展中的生态和自然。在作家苏家看来,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本时代生活史的缩印,新事物、新科技使城市格局趋同,文字的功能之一在于复述生活,在有波澜的故事之外,每

《那年山中》

《那年山中》是一本有关理想、青春、爱情和生死的书,是以作者的医学工作为背景创作的一本叙事散文。本书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记录了上世纪末一代年轻学子的青春岁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变迁。作

《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从沈从文在一九三四年还乡之旅中与一个老朋友的重逢开始,带读者进入一段探访桃源的神奇之旅。湘西水域的人和事,在作者的笔下弥漫着历史沉淀下的古朴气息,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作品充满了他对

《民主的浪漫:当代墨西哥民众的无声抗议》

本书是人类学家顾德民教授的民族志,他曾先后多次在墨西哥城的圣多明各平民区里开展他的田野工作,他记录下这里的男男女女,在20世纪90年代萨帕塔起义后,面对自贸协定、面对全球化,他们怎样理解和参与选举、大众政

自然的大都市

本书是19世纪的芝加哥与大西部的环境史、关系史、商业史,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采纳了城市与边疆是交叉的写作方法,研究了1848-1893年间芝加哥与整个西部地区之间的关系,并追溯了城市市场同供给城市市场的自然系统

《镜中恶魔》

包括散文集《饥饿与丝绸》《镜中恶魔》。《饥饿与丝绸》,由13篇文章构成,是作者在1990—1994年间,公开发表的部分文章和公开演讲的演讲稿。《镜中恶魔》,由作者在彼得堡大学所做的11篇演讲集结而成。作品中内在的

《毛泽东最后十年》

本书作者讲述了自己跟随主席27年所见所闻,特别是较全面的反映了1966-1976年*的生活、工作、学习、巡视的工作细节,也披露了“接见红卫兵”、林彪“九·一三事件”等重大鲜为人知的情节和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

本书在全面地考察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侨寄之地与设置经过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侨置的历史源流、东晋南朝设置侨州郡县的背景与原因、侨州郡县的设官施政与户籍制度、侨州郡县对政区制度的影响;进而密切结合侨州郡县

《海外中国研究·西学东渐与中国事情》

本书为作者根据多年精心搜集和珍藏的有关书籍,加以考订、比较、研究而写成。十九世纪以来,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中、日两国,都面临着“西力东渐”即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挑战。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活动,震惊

《三国谍影2:雾锁荆州》

在魏蜀吴的每一个角落,正潜伏着各色间谍,他们或听命于曹丕、司马懿主持的“进奏曹”,或效忠于刘备、诸葛亮主管的“军议司”,或正在为孙权的“解烦营”舍命奔走;他们身份隐秘,来

《中国情人》

本书是一部长篇小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艺术家”张朝晖和女友瞿红、好友常乐在京郊“艺术村”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随后,为了寻找梦想,张朝晖孤身一人远走美国。14年后,在国外遇到发展瓶颈的张朝晖回到国内寻找机

《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

本书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出发,考察16世纪的平民儒家学派泰州学派在参与乡村建设中的思想及实践活动,认为平民可以通过汲取儒学等文化资源,担当农村社会建设的主力。作为乡村建设实践,泰州学派形成

我与父辈

《我与父辈》从自己的童年开始写起,把人们带回到上世纪那个充满贫穷和饥饿的年代,讲述了生活在偏僻农村里的父亲、大伯、四叔坎坷而平淡的一生,以及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当然,除了对那段沉重历史的回忆之外,阎连

《梁漱溟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在1920年代多次来清华演讲,两度借居清华园从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