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

◻️ 瓜生同蒂:明代的皇帝与臣民

◻️ 瓜生同蒂:明代的皇帝与臣民

◻️ 瓜生同蒂:明代的皇帝与臣民

◻️ 瓜生同蒂:明代的皇帝与臣民

◻️ 瓜生同蒂:明代的皇帝与臣民

◻️ 瓜生同蒂:明代的皇帝与臣民

◻️ 瓜生同蒂:明代的皇帝与臣民

◻️ 瓜生同蒂:明代的皇帝与臣民

◻️ 瓜生同蒂:明代的皇帝与臣民

◻️ 瓜生同蒂:明代的皇帝与臣民

◻️ 瓜生同蒂:明代的皇帝与臣民

◻️ 瓜生同蒂:明代的皇帝与臣民

#我的私人书单\n \n◻️《瓜生同蒂》\n◻️施珊珊 著\n@万有引力图书\n·\n这本书薄薄的一本,通勤路上翻一翻就能读完。\n·\n它很有意思,这个“有意思”在于作者施珊珊没有落入书写明代断代史宏大命题的窠臼,而是选择截取一个小小的切面,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上容易被忽略的细节。\n·\n1372年7月28日,一个看起来十分寻常的日子,明太祖朱元璋当时正在都城南京的宫殿里打算处理一些工作,礼部尚书陶凯带着一众大臣进殿,向朱元璋进献了两个长着并蒂藤蔓的瓜。\n·\n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n·\n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语境,无论是奇异天象还是奇花异果,都可以被看作是“祥瑞”,是上天肯定当权者仁德高明的象征。\n·\n但是这一次朱元璋与此前的很多任皇帝不同,他并没有很顺畅、很开心地接纳这两个并蒂的嘉瓜就是“祥瑞”的观点。\n·\n关于洪武初年,大臣们进献一对来自句容县的并蒂瓜这一历史事件,史书上先后出现过几次不太一样的记载,有从朱元璋口吻出发的,当然也有从大臣口吻出发的书写,每次的侧重点都有出入。\n·\n这本《瓜生同蒂》写的正是此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那些十分耐人寻味的细微之处。\n·\n比如偶遇祥瑞,正常流程应该是瓜农张观献给当地衙门,因为起初这代表着上天对知县的赞誉。但是在这次事件中,瓜被越级送到了京城。\n·\n是什么致使一个看起来非常微末的瓜农敢于越级进贡?在太祖出身之地句容,张家和朱家又有着怎样的纠葛局面?\n·\n在这一事件中,为何朱元璋没有欣然接受祥瑞,反而在次年借着其他由头,杀了绝大部分参与进献嘉瓜的大臣,甚至累及数万人?\n·\n作者在书中也谈到,这并非只是并蒂瓜作为祥瑞来到皇帝面前这样简单,而是上位者与臣子之间在争夺对祥瑞的定义权和解释权。\n·\n即君臣之间在争夺朝堂之上的话语权。\n·\n当然我们现在看这段历史,颇有一种“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板凳偏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的观感。\n·\n本书的好玩之处还在于,施珊珊详尽地讲述了为何在史料中会出现几种差异很大的记述。\n·\n她说,历史学研究的不仅是过去的事实,还包括记录这些事实的资料为何被书写和保存。\n·\n也就是说,历史不单单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n·\n这种史观是十分难能可贵的。\n \n#读书 #阅读 #古代与现代 #历史那些事儿 #侃侃而谈历史#阅读书单#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