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PDF

作者: 杨绛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56106

文件格式: PDF

1.点击下方获取下载

2.扫码右侧二维码

作者简介:

杨绛先生,1911年生人,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我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在她96岁高龄之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本书思路缜密,文笔优美,内蕴激情,是不可多

内容简介:

此书共分为两部分,在书中杨绛先生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后一部分则由注释《写在人生边上》多篇散文构成。在《论语趣》一文中,杨绛先生提到,钱钟书先生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

猜你喜欢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0发表
杨绛先生是我最最崇拜的人,她所有的书我都看过了。每当生活中心情烦躁的时候,读一读先生的书,就会心态平和许多。想想我们生活中遭遇的小小困难,再比比先生那一代人的曾经面临的社会的巨大变革与坎坷,我们的困难简直不足言表。难得先生那平和恬淡的心性,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这本小书文字不多,用词朴实,精准,简练。若能仔细读进去,会有收获的。
2023-05-04 12:51:41
1发表
杨绛散文充满了童心、爱心、真心,洋溢着人心、人情、人性,她把自己复杂的人生况味体验升华为散文创作,为文坛献上了一道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总体看来,其独到之处有:首先,杨绛的散文显示了她丰瞻的学识、实在的生活体验和高尚的人格修养。杨绛的人生经历使她在学识、生活历练、人格修为上极占优势,她通晓天文地理、中外文章,思路开阔无滞,下笔信马游僵;她淡泊功名利禄,超脱尘世浮华,以平常心宽厚细腻地对待生活;她阅尽浮沉,能把深度的人性体验缓缓倾诉,洒脱而不失柔情,颇具大家风范,与所谓女性散文的“小家子气”绝缘。散文是非
2023-05-04 12:51:41
2发表
晚上读了几个章节,看完后说不出的感觉,尽管先生的文字还是那么明澈质朴,但是我的心情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很沉重.我失眠了,到凌晨两点多才睡我没敢读完这本新书,因为我忽然对生命产生一种恐惧,或者也可以称为敬畏.我准备过些日子,多买几本,送给周围好友这是一本解答人生终极问题的书,你想问的所有问题,在这本书里都可以找到答案.最后想说:先生的文字功夫已经修炼到令人感到恐惧的地步了,这是我最大的体会.
2023-05-04 12:51:41
3发表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开始,便已喜欢,甚至深爱。对于杨绛,是很早就喜欢的,由人及文,由文及人,从最早接触的《洗澡》到《干校六记》,再到《我们仨》,她的幽默,敏锐,乐观,以及淡定,平静,祥和,始终的“赤子之心”,始终的“面对而面对”,常常想,他们这样的“先生”,这样的“大师”,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也再不会有了吧,时,势,都不会允许了。这样的“自问自答”,是如此的真实和自然,又是如此的清晰和睿智,似乎平淡的语句中,埋藏了太多太深的内容。人的一生,无不是在苦苦挣扎斗争着,但,哭着生活是一辈子,笑着生活
2023-05-04 12:51:41
4发表
周末拿到了杨绛先生新书<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周五晚上就着灯读,周六有采访在老远的浦东,地铁上读,看得很感动.书的前一半自问自答的部分是老人家在参透生死的意义,生而为人是为了什么,人世间最宝贵是什么,折磨这一生会得到什么...人究竟有没有灵魂?这些纠缠我们许多寻常少年的问题,到我们老的时候,会怎么自问自答?还是浑浑噩噩蹬腿去了就算?我们又有几人,能够这么坦白又humbly得出她这样的结论?她不是信徒,只是秉承一颗赤子之心,明亮的眼睛直视自己的软弱和不足.教徒们所谓的"圣人"(Saint),也就是这样
2023-05-04 12:51:41
5发表
头一次认真而仔细地捧着杨先生96高龄而作的"“小书”,读过后,心中既充满欢欣,又略有伤感,欢欣的是杨绛先生的这本书,对读者来讲是一本值得静处思考的书:从神、鬼、灵性、肉体、命到人的修炼,最终体现的是人生的价值:人活一生,就要锻练一生,只要克服欲望,总会对这个社会有所“奉献”的!!并没有一点唱高调的东西,完全是平白直叙的,看的过程就尤如一个历经坎坷的老人在与一个晚辈聊天,在回味她一生的体会!!非常符合钱、杨两大师一贯的文笔与风格!!略有伤感的是,能称得上大师的人越来越少了,如杨先生一般高龄的大师近作越来越少
2023-05-04 12:51:41
6发表
杨绛先生的书一贯是波澜不惊,淡淡的,读后却总有一种情绪会漾在你的心头,她的<洗澡>尤其如此,<我们仨>亦然.我想,这种从容的调子来源与她对生活的理解.要真作到"哀而不伤",能有几人?<走在人生边上>是她年迈之作了,纵观她生活的时代,什么样的风浪她没有经历?如今孑然一生,对自己一生进行思考和总结,其言也善,其言也真,如同清水中一块朴实的石头,你看过去很普通,但凡有人生经历的人,哪里又看不出好些地方"力透纸背"呢?也只有知天命的人才能写出这样不火不燥的字来.朴实的东西往往是最好的.
2023-05-04 12:51:41
7发表
本书有两大部分,前面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认为自己时间所剩不多时对人生或者说生命的重新回顾和思考,涉及到了鬼神、天命、灵与肉、个性等有争议的问题,她分别从科学的、国学的、自身经历等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但要么就如作者所说的很多重大问题至今她都是想不通的,要么得出的结论是比较悲观和无奈的。本书各个篇幅长短不一,思维略显混乱,总体而言比较消极和模糊,不知是否因为老人的挚爱亲人均已过世及疾病缠身、常受干扰等缘故。后半部分的注释是杨先生在人生思考时顺带将回忆里的几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记载下来,时间跨度长达80年。比较好
2023-05-04 12:51:41
8发表
近来读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对与人生的意义似乎多了一些异样的感触。一个近100岁的老人,仿佛在你的面前,讲述她生命以来的一些感悟及追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没有伙伴,是“自问自答。生命是什么?我们所追问的生命是什么?首先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人的意义。但人是什么组成的?一堆碳水混合物!但只有这些吗?杨绛先生说:人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看得见的身体;一部分是看不见的灵魂。她说“这不是迷信,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肉体与灵魂同在,只是一个看得见,一个看不见。在我们一直坚信的唯物主义思想下,你
2023-05-04 12:51:41
9发表
一直喜欢杨绛,读过她好几本书,《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是她近年来的作品。一个96岁的老人,一生淡泊名利、智慧平和,还一直保持着幽默的心境,到了晚年,所有的亲人都已经离世,只留下她,她还能这么不急不缓地活着,不害怕也不着急,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不肯虚度余下所剩无几的生命,活一天,都要做一天的事情,于她,就是写下她的思考。于是,有如我这般爱着她的读者,有幸读到这样的文字。她说:老人的未来就是病和死,她一直等着,等到快百岁了,还没有等到,但她写下对生和死的思考,她没有信仰,但能懂得信仰的意义,也对这世间的
2023-05-04 12:51:41
10发表
是96岁的时候,杨老一次从医院回来的时候,写到的,谈到灵魂不朽,谈到良心,有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便是老人关于灵与肉的斗争中,灵魂在哪一面的回答,是在肉的一面,这个回答让我对很多事情有了解释,很多自己觉得不可以理解的行为,终于有了理解,灵魂虽然会永生,但,在当下的这个时刻,还是会与其寄居其上的肉体享受到所有可以享受到的欢愉,至于以后未来的事情,还是以后再说吧,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万劫不复,永不超生的人在轮回中受苦啊。老人提到她看过的一本书,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她会记得一句话:人在当时的处境中,像漩涡中的
2023-05-04 12:51:41
11发表
一个走到人生边上的前辈,用90多年的阅历和思索得到的对人性的领悟真的是可以启发忙碌的我们在匆匆忙忙的工作赚钱之余,静心地思考人生的问题.不知生,焉知死.如果人生一直处于忙...盲....茫的状态,那死真的很可怕.但反过来人生处于不断地磨练自己的灵魂,让它处于清净平等的状态,那死亡只是一个转变而已,因为灵魂是不生不灭的,它知道自己离开肉体后要去哪里,就不会害怕.灵魂战胜肉体的人是自在逍遥的人.反之灵魂只是肉体的奴隶.本书用很生活话的语言表达了人的可贵在于灵魂.值得一看.而且可以反复看.
2023-05-04 12:51:41
12发表
因为文化革命的迫害,杨绛先生在几乎是在一个女人最美好的时期吃了很多苦,到了可以安享晚年时,又不得不“我一个人想念我们仨”,尽管如此,她却从未在书中抱怨过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就算是写回忆性质的文章,也只是淡淡地,以客观得近乎旁观的视角来记录所经历的一切,这种淡然和超脱反而教人觉得可怜——需要有多么坚韧的心,才能经得起碰撞时代的疯狂?这本书是07年初版的,今年她已97岁高龄。在正篇中陈列对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坦言内心的迷茫。杨提到自然不可理解的亲身见闻。必须指出的是,这和迷信是不同
2023-05-04 12:51:41
13发表
杨先生的书我基本看遍了,这本书的感觉很不同,或许是因为这是杨先生年逾九十以后所写的,我很渴望了解一位已经走到人生边上的至诚老人会给所有关注她的读者以何样的教诲。一读之下,十分惊奇,老人竟以十分真诚的态度思考了她对于鬼神、灵魂、命运这些现代人讳莫如深的话题的困惑与思考,读后令人有十分新鲜而又深刻的感悟,或者说,我的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读这本书的人一定会有不菲的收获。
2023-05-04 12:51:41
14发表
太多的时候,我们像一杯含有杂质的水我们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根本看不清这杯水里面的东西突然有一天我们老了,病了,我们外在的动荡停止了让这些杂质慢慢沉淀……沉淀在那里我们学到,获得和积累的的东西一目了然这个世界太浮躁了,是生计的压力让我们只有站在棺材门口的时候才能去思索为什么而来总听见一句话“人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但我们往往都是反着来做保尔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道理我们都懂,我们都不去做。曾有富人求吉祥,禅师赠与他“父死,你死,子死”。禅师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