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

《许三观卖血记》

PDF

作者: 余华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 9787506343077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中国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

内容简介: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余华目前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爱情故事,从文学风格上说,这将是一部与《许三观卖血记》迥然不同的作品,这部小说将于明年初完成。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有时候会让作者吓一跳,当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话在虚构的嘴里脱口而出时,作者会突然自卑起来,心里暗想:“我可说不出这样的话。”然而,当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当他阅读别人的作品时,他又时常暗自得意:“我也说过这样的话。”这似乎就是文学的乐趣,我们需要它的影响,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有趣的是,当众多伟大的作品影响着一位作者时,他会发现自己虚构的人物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他。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猜你喜欢

胜算
2025-04-18 9.6k
红雾
2025-04-16 3.2k
记一忘三二
2025-04-18 1.8k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0发表
我对自己喜欢的作家,通常会阅读他几乎全部的作品,进而会在这些作品里找寻共同的线索,因为那些共通的人物、事件中隐藏着作者内心的向往,善恶的评判,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只不过借书中的故事表现出来而已。所以,在这个原因的驱使下,我读过狄更斯、托尔斯泰、老舍。。。。伟大的作家几乎所有著作。余华,他的作品,我想,我会一部一部读下去。通过《活着》,我认识了余华,他作品的冷静、文字的平实、故事的震撼力都令我着迷,都是我之前阅读时很少感受过的。正如他自己所说:作者不再是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
2023-05-04 12:51:41
1发表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的出现震撼了文坛,被译为多种外语在世界各国发行。作为一部意义深刻的作品,它入选了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并获得了国内外多种文学奖项。故事发生在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那时许三观还是一个青年,他所生活的地方有一个荒唐的观念——能否卖血成为人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的准则,女人们更以此作为择偶标准。出于好奇,许三观在别人的带领下卖了第一次血,从此他的卖血生涯便展开了新的一页。卖完血的钱,他用来娶了妻子许玉兰。许玉兰为她
2023-05-04 12:51:41
2发表
——评《许三观卖血记》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始终搞不清楚为何余华要写一本关于卖血的故事。尤其是当我看到书封面“卖血”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想像着暗红的血液在身体上的血管中涌动,然后有朝一日被一根硕大的针管抽走……这样的想像让我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可是当我将这本书完完整整地读过一遍以后,我似乎能从余华朴素的文字里看出些什么。书中的许三观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角色,他所经历的事也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语言的魅力所在,许三观的形象在我看来也是我们普通百姓的形象。他不甘心戴绿帽子,便对自己的妻子拳脚相加
2023-05-04 12:51:41
3发表
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余华的这本书看完了.总体来讲我的感觉是:初觉语言不够洗练生动,读了四十来页时才发现,一定要这样的语言风格,才能把这个充满着欢笑与辛酸的故事表达得更易引起读者共鸣,才能更完美地体现出书中人物的善良稚朴.当我看到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许三观背着饿得面黄肌瘦的儿子去胜利餐馆吃面时;当我看到许三观一次次的卖血,只为了让家庭渡过难关时;当我看到许三观为了筹钱治好儿子一乐的病,而在短短十来天内沿着去上海的路卖了四次血最终休克时;当我看到数九严寒的冬季里,许三观为了卖血喝下冰冷泛绿的河水时;当我看到许
2023-05-04 12:51:41
4发表
这几天一直在看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那个傻不啦叽,绝不肯在口头上让自己吃亏,却又绝对心地善良的中国男人,让我感到一阵阵悲哀,凄凉,这就是处于艰难岁月时坚忍的中国人的真实写照。那个年代,连吃上一点白糖都是极大的奢侈,吃一顿丰富的饭菜只能用嘴去炒,用耳朵去吃,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幽默可是在哪心里在幽默后面却让读者感到了无尽的忧伤。看到许三观白白为别人养了几年的儿子,到头来儿子得了肝炎,只能送到上海的大医院去,许三观没办法,先是左邻右舍的借了钱送了儿子去上海,然后自己再从家乡一路卖血过去,卖血过去!寒冷的冬天,
2023-05-04 12:51:41
5发表
《许三观卖血记》主要是围绕着“许三观卖血”而展开的叙述。“卖血”是许三观用以养家糊口并贯穿其一生的主要事件。卖血也是他摆脱困难的唯一方式,他只有以自己的生命作为资本来承受苦难的袭击。但在这袭击中他并没有被击垮,反而习惯了这一种生活方式,并在一次次卖血中成长。所以说,他作为一个命运的承受者是成功的。第一次卖血促成了许三观的婚姻。他舍不得把卖血赚来的钱花在别的地方,而是决定用它来娶女人结婚。其实在这里,许三观只是认为卖血能赚钱,而且人身上的血有那么多,自己身体又好,卖一点也没关系的。所以这一次的卖血严格意义上
2023-05-04 12:51:41
6发表
很喜欢很喜欢这本《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小说当中我最喜欢的幽默中带点悲怆,笑中有泪的故事。当初在学校图书馆读过,念念不忘,遂上网买了一本,珍藏起来。许三观拥有一个幸福而不正常的家庭,在我们看来难以容忍甚至是家丑的事,他们却以一个独特的形式来化解,看似松散漫不经心的家庭凝聚着深刻的爱。印象最深是在饥荒后许三观卖血为家筹钱去吃面条,但却不让一乐去,说他是王八何小勇的儿子,傻傻的一乐只吃那一小块番薯,到描写一乐跑去饭店找爹妈那凄凄戚戚,最后许三观背着一乐去吃面条,又好笑又感人。
2023-05-04 12:51:41
7发表
小说几乎没有什么的明显的高潮,但是又有一波接一波的感觉。人物性格似乎简单,但是又如此的矛盾,有些情节可以说是很可笑,但是又觉得也许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人性和劣根性。许三观和徐玉兰的糊涂婚姻仅仅是因为可笑的八角三分钱,但仅仅因为如此何小勇就曝露了自身的无情与自私;当许三观知道徐玉兰的不贞时气急败坏,一反常态,不再唯妻子命是从,看着方铁匠搬自己家东西帮忙不说还更卖力气,对于养了九年的一乐,心情十分复杂,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始终走不出他是别人儿子的阴影。而徐玉兰的心情呢?到底他已成为这一家的女主人,她可以在不为妇
2023-05-04 12:51:41
8发表
刻画了许三观这个小人物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的大半生。初翻开来,满眼都是市井小民的絮絮叨叨,对话通俗直白到不行,看着看着,竟对这对主角这对欢喜冤家夫妻生出几分好感。再到后面,在一短短骂骂咧咧中,许三观对仇人的态度,对儿子的疼爱,对老婆的责任都表现得明明白白。许三观尽管被带了绿帽子很不乐意,最后还是带着不是亲生的大儿子吃阳春面,到后来更是卖血为他治病;他老婆尽管泼辣尖酸,但也正是这份女人家的算计让他们全家熬过了饥荒,他的“仇人”何小勇的老婆,尽管之前种种乱七八糟恩怨纠纷,后来还变成寡妇,但在许三观全家最困难的
2023-05-04 12:51:41
9发表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许三观卖血记》,写的真的不错,有些好笑,也有些深沉,三观第一次卖血为了娶媳妇、后来又因为自己的儿子惹祸卖血、为给孩子治病有卖血,到最后竟然一个月卖三次血,到最后三个儿子却说他在街上给他们丢人,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每次买完血都要“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就还要温温”,以至于夏天卖完血,吃饭还要喝温过的黄酒,弄出不少笑话,而且还有自己一套思维逻辑。余华的《活着》只看过电影版,书并没有看过,但是看完没什么感觉。现在把《许三观卖血记》看过后,觉得写得真是不错。推荐大家有空看看。
2023-05-04 12:51:41
10发表
这是我读的第四本余华的小说。故事中的主人公许三观仍然像我看过的余华的其它三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是个农民或者小城镇人,小说一开始就提到了许三观生活的乡村里的人是如何看待卖血和如何去卖血,以及后来许三观第一次是如何的卖血以及卖血的规则卖血前卖血后需要注意的简单事项。可以说,许三观的人生是从那第一次卖血开始的,因为卖血成了家有了妻子孩子,因为卖血度过了生存下去的每一次危机,卖血给了他们这个家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最有力”的保障——钱!可以说许三观的一生都是和卖血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人是有代表性的,可是那些没有卖血
2023-05-04 12:51:41
11发表
昨天看的《活着》,今天又一下午把《许三观卖血记》全看了。前一部分看了感觉有点荒唐搞笑,许三观跟许玉兰相识结婚,生了三个孩子,又发现一乐是何小勇的儿子。三观和玉兰为了一乐的事吵吵闹闹,但始终没有分开。写的幽默搞笑。从一乐把方铁匠的儿子打伤赔钱,才开始严肃起来,越看越有味道。可是后来,人民公社,大炼钢,又是文化大革命。闹来闹去,结果许三观卖血的钱全搞光了,生活难以为继。后来三个儿子都下乡了,一乐的得了肺炎要死,许三观一路卖血赶到上海凑钱给儿子看病。实在是让人看了心酸啊。其中,何小勇要死了,他女人来求一乐帮忙喊
2023-05-04 12:51:41
12发表
很早很早就知道这本书了,知道是本好书,却一直忘记了要去看,这次拿来,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揪着心读,揪着心去理解一个普通中国男人的情感与责任,父爱大于天却永远不会被清晰地表达着,于是我更可以理解,我的父亲也深爱着我,虽然家境不至于要他去买血,可是我知道他的爱是全身心的,于是我感动于许三观,那样的爱,那样的执着,看了不可能不感动,刀子嘴,豆腐心几乎成了父辈们的代表。。。。中国的苦难是爷爷,爸爸们在承受的,而我们只管着幸福时也该报答他们了,喜欢许三观,是因为他身上,我感受了浓浓的爱,一个普通中国男人,一个受苦于
2023-05-04 12:51:41
13发表
从情节上来说,本书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从第一次三观去卖血到最后都只写了他若干次的去卖血,看到最后甚至会觉得拖沓而索然无味。可之所以给5颗星在于书中通过这么一件在乡下很平常的事写出了一个男人对老婆、对孩子、对朋友的责任,血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宝贵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可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责任心,懂得什么是应该争取的,那就是情,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都是无比宝贵的,这才是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吧。比血更重要的是情谊和责任吧。
2023-05-04 12:51:41
14发表
我几乎是揪着一颗心读完全书的。曾经几度都以为许三观会因抽血次数过多而死去,内心总是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他的结局。好像他死了就一了百了了,不死我的心就会一直悬着。没想到作者一直都留着他的小命,所以我的心也就一直这么揪着。我对好人、坏人的理解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也许是导演、编剧为了给观众一个正确的引导吧,那时候的电视剧总是好人留到了最后。所以在我眼里,许三观绝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好人。人只有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想到卖血。而血总是能勾起我很多很多联想:以吸血为生的僵尸,《丁庄梦》里因卖血而感染艾滋病的农民……书中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