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

二手时间

二手时间 PDF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

ISBN: 9787508658346

页数: 592 页

作者简介:

S.A.阿列克谢耶维奇(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记者,散文作家。出生于白俄罗斯,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已出版的着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等。曾获得德国莱比锡图书奖、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德国书业和平奖、法国美第契文学奖、波兰卡普钦斯基国际报告文学奖等奖项。2015年,因为她的“复调书写,成为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纪念”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猜你喜欢

红墙大事
2025-04-24 7.8k
追问
2025-04-24 7.2k
文学回忆录
2025-04-24 2.5k
即兴演讲
2025-04-24 1.4k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价值观的挑战--在体制巨大变动后发表
一部访问文学作品主要被访者都是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到苏联的的解体。这本书主要就是透过被访问者的语气讲述者变动带来的冲击,无奈。。。。。。。大部分的人是被动接受即有的现实,但常常惑于为何以前是对的,现在是错的。人该随波逐流还是坚持维护”传统“。总之,在变动中,人类是不易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有宽容之心。
2023-05-04 12:51:41
个人观点发表
信仰,也许是分时代的,也许你的信仰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 惊奇的发现,书中竟然提到了中国,而且那时的“战斗民族”竟然羡慕中国的经济体制,这让我重新思考看待事情的角度,也许我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更可能是我没有去接触外界,才导致我一味的羡慕别人的“好”,加油!
2023-05-04 12:51:41
人民的生活磨难发表
我不敢看的太快,只怕错过在这历经几大转折的国家底层人民的生活磨难,他们都是形形色色的典型劳苦人民的代表.我只知道,我需要好好体会他们当时的感受.一丝一缕的磨难,这个国家的人民与中国人一样,都不简单
2023-05-04 12:51:41
兼具质量与内涵发表
忍了很久还是开了坑,首先质量没得说,翻译也可以,然后至于内容本身,只能说,欲经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便是在转型中找到适合自己民族的方向。欧洲如此,中国如此,俄罗斯又有什么理由可以幸免?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