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传校注》
本书以珍贵善本遵义黎庶昌珂罗版影印元刊《唐才子传》十卷本为底本,用台湾影印的《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等七种版本作本校,参考其他史籍作他校,校勘精审。以笺注结合的方式,对原书所援的史实出处作了考辨补正,较难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民众遭受沉重苦难并奋起抗争的历史关节点。在抗战时期,中国普通民众是如何维持日常生活的,他们的心态如何,他们是如何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针对这些问题,本书采取民众的立场、全新的视角重写抗
本著作对洛佩·维加坎坷曲折、浪漫而凄凉的人生经历做了比较全而生动的勾画,对她的创作经历做了充分的评述,对他的戏剧进行了分门别类、以点带面地评述和分析。他一生创作了一千八百多个剧本,不仅数量巨大而
莫怀戚是一个具有“文化地标”属性的小说家、一个对于区域文化建设具有创造性贡献的知识分子。他以大学教授的身份和平民作家的立场和视角,从事自由意义上的写作,使他和他的小说成为了重庆乃至西部一道独
本书以北宋东京的具体时空为依托,立足于朝堂之外,探讨士人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交游活动及其与都市空间的互动。本书围绕地方士人融入东京社会这一主线,选择拜谒、走访、宴饮、雅集、送别等五种最有代表性的交游,并联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成功推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等作品之后,精心打造的又一针对一般读者的学术科普作品,这个读本在构思上充分体现了“大学者写小书”的
本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的第10卷和第11卷,起自清代的道光时代,止于辛亥革命。这两卷能够自成体系,可以单独成书,我们特先译出,以飨我国读者。为了兼顾《剑桥中国史》原书名和它所论述的晚清时代的实际内容,此书
“上房”,即“官员家眷居住的地方”。皖籍苏雪林因祖父苏锦霞清末长期徙任浙地县署知县之故,曾生长于浙十五年(1897-1911)。本书稿旨在透过对著名女作家、学者苏雪林清末浙地县署上房生活史事
文学史书叙述呈不稳定状态,在不历史时期、不地域、不社会语境,不者对一时段的文学史、一文学史件的叙述呈现不的形态征。文学史叙述被文学观念所左右,文学观念成为文学史叙述的潜在支配力量,文学观念的历史转型会
隋福民编著的《干沟子村的发展与变迁--辽西农民生产与生活的历史缩影》以辽宁省阜蒙县平安地镇干沟子村为观察对象,描绘了辽西农民60多年来生产与生活的发展及变迁。本书的突出特点是把农民置于中心地位,通过描述他
从民国初年“废除尊孔读经”到现在已经一百年了。当初梁启超担心中学从此将亡,《加快发展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作者姜广辉、邱梦艳以为这快要成为事实了,学者有责任亟起抢救。作者考虑到以前编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