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

再会,老北京

再会,老北京 PDF

作者: [美] 迈克尔·麦尔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3-4

ISBN: 9787532761197

页数: 392 页

文件格式: PDF

1.点击下方获取下载

2.扫码右侧二维码

作者简介:

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随同美国志愿者和平队首次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他于1997年搬到北京,在那里居住了10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他的文章曾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 金融时报,体育画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及其它报社和杂志发表。迈克尔。麦尔曾获 得多个写作奖项,包括古根海姆奖(Guggenheim), 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奖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怀亭奖(Whiting), 和洛克菲勒 . 白拉及尔奖(Rockefeller Bellagio)。他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现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和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中心教授非虚构写作。《再会,老北京》是他的第一本书。

内容简介:

北京,充满活力的中国之都,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主题。

对中国人而言,北京是一切的中心:政府、传媒、教育、艺术和交通,甚至包括了语言和时间。自北京建城以来,她就是吸引外来人口、商人、学者和探险者的魅力之地,其中也包括了13世纪的马可·波罗:“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 未可宣言。”

这副“棋盘”的遗址仍留在北京城内,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和曼哈顿区差不多大,那些叫做胡同的狭窄巷子也依然存在。胡同之于北京,就如河道之于威尼斯。几个世纪以来,胡同一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特点,即使现在的巷子还不到以前的八分之一。

北京并不是西方人眼中的城市。1962年,一名外国记者将这里定义为“史上最大的乡村”。尽管这里有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机场,近一百家星巴克和一条覆盖到城市核心之外的新的地铁系统,但在某些北京人的眼中,它仍是一个乡村。

过去十年,就像是任何一个崛起中的国家的首都那样,北京这个大乡村走向了国际。穿过天安门广场,百公里外的长城标志着这个城市宽广的界限。或许它的改变可以用这个小插曲来说明:

几年前我看到一个充满乐观意味的横幅,挂在一栋老楼的拆迁现场,上写:再现古都。

一天晚上,不知道谁悄悄地将第二个字的左半部分去掉,所以口号变成了:再见古都。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一个老外眼中的北京变革发表
从老外的眼中看到北京的变迁,如书中作者说的:“胡同不改,居民的生活条件太差,胡同改了,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该怎么办?因为没有人居住的胡同,也不是真正的胡同”。
2023-05-04 12:51:41
很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发表
看书如读人,作者对老北京胡同生活点滴和历史做了大量的贴身体验和资料的考证,对自己任教的学生、胡同老百姓的日常描写细腻,让人感觉有种像看电影的感觉。作者写作风格细腻又严谨,感觉得出在胡同老街坊和学生老师的眼里,这个“老外”是有多受欢迎,对于北京的历史和浓浓烟火气的胡同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当然这些也都已经又成为了新的历史了。
2023-05-04 12:51:41
非常喜欢发表
作为一个心中家园已经丧失的人,看到这本书,会非常有同感,觉得曾经熟悉的城不在了。 原来,一个老外,比我们土著还留恋老北京、还惋惜老北京的逝去。
2023-05-04 12:51:41
真的是很不错的书发表
作为一个在四合院里住过的很久人来说,我真心觉得作者理解得比我要多得多,四合院的那种氛围是楼房很难体会到也很难形成的,读完书后很感动,感觉有时间还真打算去见见梅老师的冲动,我也想多了解一些虽然就在身边但是还没有意识到的氛围与感动,如果他还住那里的话
2023-05-04 12:51:41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发表
内容信息丰富,角度很平民化,让我们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了解北京的变迁,这是一个尝试融入新文化的努力,在这种努力下有自己的思维逻辑和见地,看完这本书,有着极为复杂的情绪,建筑该保护,城市在发展,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我们的历史,承载着我们历史的建筑是否依然还在?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