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梁衡

编辑:千味书屋 来源: 九零文学网 时间: 2019-01-30 13:36:40 阅读: 903次
《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梁衡

基本信息

书名:《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
作者梁衡
(作者)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第2版(2017年11月1日)
页数:295页
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54388060301,9787543880603
ASIN:B0794L26C2
版权:湖南人民出版社

编辑推荐

从民族文化和革命传统中找寻信仰、道德和个人操守的价值,寓国史教育、官德培养、人格养成、精神陶冶于有声有色文学精品。
梁衡编著的《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一书是先生从民族文化和革命传统中找寻信仰、道德和个人操守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之旅,是其评点历史人物和政治化育的巧妙结合,寓党史教育、官德培养、人格养成、精神陶冶于有声有色的文学作品之中。其文优美,美在文字的神韵;其意悠长,长在其思想如震悟大千的钟声,绵延不绝。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散文集《觅渡》《洗尘》《栏杆拍遍》《千秋人物》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文风四谈》《干部修养谈》等。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 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人选大、中、小学课本。


目录

上篇家国情怀
这思考的窑洞
假如毛泽东去骑马
毛泽东用人
毛泽东翻脸
大无大有周恩来
一个伟人生命的价值
周恩来让座
周恩来为什么不翻脸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
广安真理宝鼎记
邓小平的坚持
谁敢极言?谁能极言?
邓小平认错
觅渡,觅渡,渡何处?
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
二死其身的忠臣彭德怀
清贫之碑
百年革命三封家书
你不能没有家
下篇幽谷回声
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心中的桃花源
读韩愈
读柳永
好文章是怎样写成的
青州说寿
乱世中的美神
把栏杆拍遍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与朴老结缘钓鱼台
百年明镜季羡老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你为什么得不到爱


经典语录及文摘

编完了这本书,意犹未尽,忍不住想说几句话。
梁先生为文多年,20世纪80年代就以山水散文成名,他的《晋祠》《夏感》《冬日香山》等多篇文章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其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的好文章滋润了万千学子的心灵,彰显了教材的力量;之后,先生多有人物散文问世:1996年,《觅渡,觅渡,渡何处?》;1997年,《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1998年,《大无大有周恩来》;2000年,《把栏杆拍遍》;2001年,《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2002年,《追寻那遥远的美丽》;2003年,《乱世中的美神》;2007年,《二死其身的彭德怀》;2008年,《邓小平认错》《毛泽东翻脸》;2009年,《邓小平的坚持》《周恩来为什么不翻脸》《百年明镜季羡老》;2010年,《假如毛泽东去骑马》;2011年,《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每一篇文章出来,都有如巨石入水,在喜爱他的广大读者心里激起轩然波澜,引起极大的心灵共鸣和极凝重的思考。
先生说过,他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是 苦吟 出来的,因此一般一年也就只发一篇,学界称之为 苦吟派 。季羡林老先生在世时说他是 经营派 。为写好每一个人物,他都要做许多案头和实地采访工作。写《把栏杆拍遍》之前,他把辛弃疾的年谱做了一遍;写《觅渡,觅渡,渡何处?》前后构思6年,曾经三访秋白故居;写《大无大有周恩来>>前后花了20年,调阅的资料有半人多高,去看过总理生前工作过的许多地方,甚至包括去了日本。《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一文本已写好,他又专门上了一趟庐山找感觉,恰好碰上一场大雪,就有了那个漂亮的结尾。为了使文章达到以真示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他有了构思并不急于动笔,而是积累、蕴酿,最后再凝神运思,一气呵成.先生偶有喟叹,说只是写得少了一点。这是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先生从政为官、习字为文,立功立言兼而有得,已为旁人所景仰;而文名天下、思启当世更彰显了他文化的力量和文化的担当。虽然有些文章只有几千或万把字,但它们却比一本厚厚的人物传记或一份红头文件更有影响力,给人更大的震撼,那是因为他对文章投入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实在太多太多。先生为文,追求的不仅仅是文学的美感,更在乎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思考。他的文章题材广泛,有山水、生活、艺术、政论等;体裁多样,有散文、杂文、记、赋等,因编者、读者所好,本书只选他的历史人物散文。因为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于 人 的思考是我们永恒关注的主题。
先生写历史人物,必抓住三个特点,写谁不写谁,心中自有考量和取舍。首先,他写的人物必定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是民族的灵魂、历史的脊梁和时代的骄子,他们的身上有着政治的理想和时代的气质。而先生早年的政治抱负和文学情怀在这些命运跌宕的历史人物身上也不无投影。其二,他写的人物必定是有独特人格魅力之人。先生认为,抓住人格,就抓住了人物的本质。他说: 吹去尘埃,只见人性。 丰功伟业能说尽,人格在上无尽时.而记者出身的职业素养总能让他在细微处发现人性之美丽和人格之光辉。其三,他写的人物大都是有些悲剧色彩的。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柳永、辛弃疾、李清照、林则徐、瞿秋白、彭德怀、张闻天……他们有时身处命运的逆流却能在逆境中奋起,他们的人生经历让人在感叹唏嘘之外,更让人体会一种悲壮之美。
《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一书是先生从民族文化和革命传统中找寻信仰、道德和个人操守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之旅,是其评点历史人物和政治化育的巧妙结合,寓党史教育、官德培养、人格养成、精神陶冶于有声有色的文学作品之中。其文优美,美在文字的神韵;其意悠长,长在其思想如震悟大干的钟声,绵延不绝。
是为《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写在前面的话,愿与读者共享。

自从看到这几则史料,我就常想,要是毛泽东真的实现了骑马走江河,该是什么样子?
这个计划本已确定下来,大约准备1965年春成行。1964年夏天从骑兵部队调来的警卫人员也开始在北戴河训练。也已为毛泽东准备了一匹个头不太大的白马,很巧合,他转战陕北时骑的也是一匹白马。整个夏天,毛的运动就是两项,游泳和骑马。
但是,1964年8月5曰,突发 北部湾事件 ,美国入侵越南。6曰晨,毛遗憾地说: 要打仗了,我的行动得重新考虑。黄河这次是去不成了。
这实在是太遗憾了,是一个国家的遗憾、民族的遗憾,中国历史失去了一次改写的机会。按毛的计划是走三到五年,就算四年吧,两河归来,已是1969年,那个对国家民族损毁至重的 文化大革命 至少可以推迟发生,甚至避免。试想一个最高领袖深入民间四年,将会有多少新东西涌入他的脑海,又该有什么新的政策出台,党史、国史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新版本?一个伟大的诗人,用双脚丈量祖国的河山, 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又该有多少气势磅礴的诗作?
我们再看一下l965年的形势,那是新中国建国后最好的年份。正是成绩已有不少,教训也有一些,党又一次走在将更加成熟的十字路口。当时我们已犯过的几个人错误是:1957年的反右;1958年的 大跃进 、人民公社运动;1959年的 反右倾 ;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困难。这时全党已经开始心平气和地看问题。在1962年的七干人大会上,中央承认了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的错误,毛泽东也做了自我批评。形势已有了明显好转。原子弹爆炸,全国学大寨、学大庆、学雷锋、学焦裕禄,国力增强,民心向上。但是从深层来看,对这些错误的根源还没有从思想上彻底解决。就像遵义会议时,从行动上和组织上已停止了 左 倾的错误,但真正从思想和路线上解决问题,还得等到延安整风。急病先治标,症退再治本。当时党和国家正是 症 初退而 本 待治之时。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骑马走两河的。
我们设想着,当毛泽东骑马走江河时,对他触动最深的是中国农业的落后和农村发展的缓慢。
毛是农民的儿子,他和农民天然地血脉相通。他最初的秋收起义、十年的土地革命是为农民翻身。他穿草鞋,住窑洞,穿补丁衣服,大口吃茶叶叶子,拣食掉在桌子上的米粒,趴在水缸盖上指挥大战役,在延安时还和战士一起开荒,在西柏坡时还下田插秧。还有包括江青看不惯的大口吃红烧肉、吃辣椒,他简直就是一个农民,一个读了书,当了领袖的农民。毛泽东一生的思维从没有离开过农民。只不过命运逼得他建国前大部分时间研究战争;建国后,又急于振兴工业,以至于1953年发生了与梁漱溟的争吵,被梁误以为忘了农民。他在1958年发起的 大跃进 、人民公社运动也是为了农业的尽快翻身,有点空想,有点急躁,被彭德怀说成 小资产阶级狂热性 。那一句话真的刺伤了他的心,但没有人怀疑他不是为了农民。
他打马上路了,行行走走,一个半月后到达郑州。因为是马队,不能进城住宾馆,便找一个依岸傍河的村庄宿营,架好电台,摊开文件、书籍。一如战争时期那样,有亲热的房东打水、烧炕,有调皮的儿童跑前跑后,饭后他就挑灯读书、办公。但我猜想毛这天在郑州的黄河边肯定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河南这个地方是当年人民公社运动的发祥地。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一一信阳地区遂平县的 喳岈山卫星人民公社 。10年前,1958年8月6曰晚,他到郑州,7曰晨就急着听汇报,当他看到《喳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章程》时,如获至宝,连说: 这是个好东西! 便喜而携去,接着又去视察山东,8月底就在北戴河主持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公社遍行全国,河南首其功,信阳首其功。但是全国第一个饿死人的 信阳事件 也是发生在这里,成了三年困难时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刘少奇说,饿死人这是要上史书的啊。毛不得不在1960年10月23日到26日专门听取信阳事件的汇报,全国急刹车,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才渡过难关。
P9-10

书友评论及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