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译名人传》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被誉为 欧洲的良心 。出生于法国中部克拉姆西小镇。在获得罗马法国文学院艺术博士学位后,他回到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授音乐史,同时开始文艺创作。
罗曼·罗兰早期的创作以剧本为主,但因题材广泛涉及政治而无法发表,他也因此而离婚。从1903年开始,罗曼·罗兰连续创作了英雄三部曲:《贝多芬传》(1903年)、《弥盖朗琪罗传》(1906年)、《托尔斯泰传》(1911年),合称《名人传》;从1890年开始,罗曼·罗兰穷二十年之功,创作了被誉为 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1913年,他获得法兰西学院*高文学奖;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上海人。法语翻译界泰斗、文艺评论家。
傅雷于1928年到法国巴黎大学留学,除主修文艺理论外,常到博物馆、艺术馆揣摩艺术大师们的不朽名作。1929年夏,完成第一篇译作《圣扬乔而夫的传说》。1931年回国任职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1933年9月母亲病故,他辞去教职,专心翻译。自此日积月累,译作等身,成为一代法语翻译巨擘。1966年9月,由于受到诬陷和迫害,傅雷与夫人自杀离世。
傅雷一生译著宏富,他的译文被誉为 傅雷体华文语言 。他500多万字的译作均为精品,把中文翻译法语作品的整体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他倾力译介巴尔扎克的作品,为后人誉为 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 。他所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至今仍是公认的首选译本。
内容简介:
傅雷读完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
傅雷1934年致罗兰·罗兰的信: ……偶读尊作《贝多芬传》,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此实余性灵生活中之大事。尔后,又得拜读《弥盖朗琪罗传》与《托尔斯泰传》,受益良多。……
畅销100年,哺育万千青年的希望之书
傅雷翻译的三种名人传记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以来,广受好评,持续畅销近100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
梁实秋读过初版《托尔斯泰传》后写道: ……傅雷先生的译笔是忠实而流利的,这是传记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一部。
著名翻译家、傅雷研究专家罗新璋曾说: 在傅译的巴尔扎克作品中,我最欣赏《高老头》。《约翰·克里斯朵夫》前后翻译了6次,是最值得推敲的书。而我认为对当年的年轻人影响*大的是《贝多芬传》。
历时10年,傅雷译了两遍
1931年傅雷开始翻译《贝多芬传》,至1934年节录精要,改名《贝多芬评传》,发表在《译报》上。1935年9月,《弥盖朗琪罗传》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35年11月,《托尔斯泰传》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42年傅雷重译《贝多芬传》,并撰写了《译者序》和《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全书于1946年由上海骆驼书店出版。
傅雷翻译基本法门:
1.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要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
2.译文力求达到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
3.译事 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 。
4.力倡在翻译之前 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 ,这样才能尽可能忠实于原作。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