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
: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部》

PDF

作者: 兰晓龙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 9787802254817

作者简介:

兰晓龙,197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后进入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成为一名职业编剧。曾创作话剧《红星照耀中国》、《爱尔纳·突击》等,以及电视剧《石磊大夫》、《步兵团长》、《士兵突击》等。《爱尔纳·突击》获得2002年全军新剧目展演编剧一等奖、2005年老舍文

内容简介:

抗战末期,一群溃败下来的国民党士兵聚集在西南小镇禅达的收容所里,他们被几年来国土渐次沦丧型得毫无斗志,只想苟且偷生。他们混日子,他们不愿面对自己内心存有的梦:那就是再跟日本人打一仗,像个真正的军人那样,打败日本人。他们行尸走肉般活着。师长虞啸卿要重建川军团。但真正燃起这群人斗志的是嬉笑怒骂、不惜坑蒙拐骗的龙文章。龙文章让他们知道活人是要对死去的人负责的。只是川军团的人一开始就知道,他们的命运就是炮灰的命运,他们团的命运就是炮灰团的命运。他们活着不会有人重视,他们死了也不会有人记得。然而,国难当头,岂容坐视。

猜你喜欢

胜算
2025-05-18 9.6k
红雾
2025-05-18 3.2k
记一忘三二
2025-05-18 1.8k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0发表
电视剧看了一半,但听说结局不一样,所以来看书。仍然有很多让人笑出来的情节,但从龙文章与虞啸卿模拟南天门之战开始就再也没开心过。龙文章是个妖孽,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人!越往后看越难过。曾经听说迷龙死在龙文章的枪下,但没想到迷龙竟然是因为毙了一个逃兵,而这个逃兵是某大员的侄子,迷龙就这样死了,真冤!迷龙不想死在虞啸卿他们枪下,炮灰团也不愿让迷龙死在虞啸卿他们枪下,所以龙文章只好做“坏人”。那一刻,迷龙和龙文章一起“哎哎哎”同时枪响迷龙倒在龙文章的怀里,那一刻,迷龙式的幽默让我不自觉地笑出来声,可是迷龙的逝
2023-05-04 12:51:41
1发表
儒果有可能,我会希望我没有看过这本书。如果没有看过书,我去腾冲附近的和顺时只觉得那里像世外桃源。下起雨来,和顺几乎一个人都没有,白色的墙灰色的瓦,静谧极了。在和顺的一个小酒吧里跟吧主等雨停的时候,一个当地老头儿拐进来聊天,聊着聊着说到当年的远征军——如果有《我的团长我的团》,我想不会有这个话题吧。老头儿就跟我讲,他听更老的老人家讲,早先和顺当地开大会,说什么方言的人都有,上海话、四川话、东北话。这些操着外地口音的人,就是留在当地的远征军。他们经历过最惨烈的战争,打走日本人后厌倦了再去打自己人,就选择了入赘
2023-05-04 12:51:41
2发表
我常常想:以死啦死啦(龙文章)的军事天才,以他对世事人心的洞悉和人情的练达,以他的“下做和无耻”,如想给自己谋个前程,升官发财,也是指日可待的事。可他为什么偏就不往高处走而往低处流呢?为什么他宁可放弃进入主流社会甚至上流社会的机会,就是要选择融入边缘化的人群?龙文章的心中,到底在坚守什么?我想,一定是人世间的良心。南天门力战拒敌于西岸,回来后受到禅达民众英雄般欢迎,此时的龙文章借酒祭拜、脱口而出:“上敬战死的英灵,下敬涂炭的生灵,中间的敬人世间的良心!”这不是逢场作戏,而是他心里真正有这些东西。死去的英灵
2023-05-04 12:51:41
3发表
我是在电视开播以后实在反感那些充斥报端无聊的炒作的情况下找了本书来看的。只看了一点,就发现了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当然这书不像《士兵突击》那种那么明显的励志,那么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多口号式的“不抛弃,不放弃”。这是一本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很不喜欢的书。很庆幸,我是属于很喜欢的那个圈儿。如果带着《士兵突击》的痕迹去看《团长》,显然是看不懂的,看不懂是正常的。他的这种行文方式,这种非得贫到从没有一句话是好好说,你非得把语言反过来理解才能明白说话者的真实想法的这种叙述方式,很多生活阅历、阅读体验不够,
2023-05-04 12:51:41
4发表
炮灰,国难当头,无人愿做“炮灰”。英雄,国难当头,人人都想做“英雄”。但是当英雄梦被摧毁,就宁可成为炮灰,碌碌无为,放下手中的武器,本能的懦弱了。但炮灰也有炮灰的勇气,早晚都是死,被人忽悠了,不如让他一直忽悠下去。龙文章,把炮灰团当主力团养着,把自己心中永远挥不去的战争梦强压到炮灰们的身上。[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一个在上峰面前低三下四,在部下面前吆五喝六,毫无权威,时而无赖,时而愤怒,时而洒泪的人,连演员自己都觉得这人不正常,又怎样都得到观众们的理解呢?“死啦死啦”的
2023-05-04 12:51:41
5发表
十多年没有看过小说了,这次从当当网买《我的团长我的团》(下称《团》),其实开始还是有误会,以为是DVD光盘,货送到手中才发现是纸质小说,即买之则看之,结果近800页、80万字的上下部居然在四天看完了。我大学是学历史的,又是军事史爱好者,对滇缅远征军及腾冲战役都不陌生,不过偏好看纪实或回忆录,总觉得小说编造痕迹太重,但看《团》时,仍看得废寝忘食、荡气回肠,尤其是守卫及反攻南天门两役。全书阅罢觉得心里阴阴的,不是阴郁、而是惆怅,虽然北京的夜晚仍是春寒料峭,仍出去转了转,以解心中惆怅。《团》写的太残酷了,不是战
2023-05-04 12:51:41
6发表
“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总有中国人站出来,即使必须成为炮灰。”在这种时刻,站不站出来是一个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问题。是一个观念,甚至都不能说是一种理想。心里本来就有的东西,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一种骨子里、根上追寻的东西。日子,国境线上,对于他们这样一群人,注定要成为炮灰的残兵,公平,什么是公平?说他们混日子,活得像废物,活着跟死了根本没差别。希望,梦,一个好梦,连这么一点基本要求都被他们自己无情的封杀。再打一仗,站出来!再打一仗,即使必须成为炮灰!
2023-05-04 12:51:41
7发表
看片段时习惯的东条英机(团长外号)改成了死啦死啦,颇有些不适应。不过看完后又觉得也挺合适。小说整体感觉没有看片段那么震撼,大概是因为片段都是最精彩的段落。仍然是很明显的249风格,赞。迷龙果然出彩,我想说写的太赞了,每一次他的出现,我都有跪倒膜拜的冲动。山妖一样砍树做棺材那段——望山倒咯!顺山倒咯!有家伙事儿没,家伙事儿啊家伙事~花瓣和苍龙的纹身,他是粗犷和细腻的完美结合。我几乎可以猜出249写他时那满心的喜爱,几乎溢出纸面。死啦死啦也很赞,几乎给我惊喜。我猜到了他的惨烈,没有猜到他的欠。当他接过那3斤酒
2023-05-04 12:51:41
8发表
我一直喜欢兰晓龙的书,文笔好故事也好,写东西的角度也好,看士兵的时候我就很感动了,这次看团长兰晓龙有给我带来了另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是军人的崇拜者,尤其是中国军人,这次兰晓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来自一支处在尴尬地位上的军人灵魂的力量,同样精彩但又有不一样的心酸……很大胆的文字!!第一次看到有人这样深刻的描写处在这种尴尬地位上的军人-中国军人!!
2023-05-04 12:51:41
9发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诗经秦风无衣》又是龙文章,我想249心里的名字就那么几个。我甚至已经想好了《生死线》中的龙文章让邢佳栋来演,可看到新闻才知道不是。虞啸卿,邢佳栋就这样从士兵里的561三个最简单的字变成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最复杂的三个字,可还是感觉这个角色就像为他量身定做的一般。看到烦拉说“别在人前调侃自己曾经的理想,信不信另说,你为它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时,心像被针扎了一下。小太爷我今年也25岁了,我连自己的理
2023-05-04 12:51:41
10发表
看完了“我的团长我的团”,又让我忍不住对远征军提起兴趣。就像看完“集结号”就去搜四大野战军的老底儿一样。忘了哪儿看来的,好像小太爷说看剧本前半段一直哈哈大笑来着,后来就泣不成声了。看着炮灰团一个个儿灰头土脸的一副散兵游勇的德性外加满世界的南腔北调,是挺好玩儿的。但看到最后竟也不觉中怅然若失起来。兵痞也好,孬兵也好,炮灰也好,军人,总是有一种无畏的献身精神在身上闪耀。不想再过多评价它70多年来给予我们的耻辱,至少自打我懂事以来没少接受仇日教育。但我想仇日教育的初衷只是为了让我们勿忘国耻,而战争的残酷并不是用
2023-05-04 12:51:41
11发表
我合上书,觉得我看懂了.但249说过没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不会真懂。其实我更希望我从来没懂过..........我看着一群人的嬉笑,一群人的血。生离死别过多——所以他们面对死人心痛过,但接受,想忘了,于是忘了,后来看着自己流过血的山头,又想起来了。一群杂碎都不敢相信他们曾像个爷们,像个英雄,在怒江的对岸抛过头撒过血。回家了。他们不敢接受"英雄”这个称号,因为他们打仗的理由过于“俗”,不是为了当英雄报国仇而是回家;还有对于对岸死去的一千人,他们每个人的心里有藏得很深的沉重,能活下来够了。孟烦了,是炮灰中最聪明
2023-05-04 12:51:41
12发表
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是咬着牙耐着性子在看,一个孟烦了真是把我烦透了,很郁闷,甚至有后悔买的念头,直到......龙文章出现了,一个妖孽,一个彻头彻尾的混混,却整个把一口气提了起来,于是跟着这帮人一起疯狂、一起烦恼、一起悲伤听说已经出了碟子了,我还是期待先把书看完,让我心中有一个“龙文章”,有一群痞子一样的军人,再来体会电视剧的魅力真是很期待下集
2023-05-04 12:51:41
13发表
大仲马认为历史是他挂小说的钉子,而雨果认为小人物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小人物并不是无足轻重的,他们也会改变历史。《团》书是一部以小人物为主的小说,描写他们的命运和悲欢离合。一个冒牌团长领导着一群溃兵在西南战场上浴血奋战,他们的命运不被自己掌握,他们就是历史的天空中的一颗颗闪亮过的星星,没有记得他们是谁,他们的名字,只记得他们是抗日战场上的英雄。当然,这已经足够了。这部小说诙谐,幽默,甚至有些荒诞,也许作者就是想给读者这样一个印——战争本身就是荒诞的。主人公孟烦了和他的兵哥们从在收容站里吃猪肉白菜炖粉
2023-05-04 12:51:41
14发表
不可否认,每当一部作品出来,总是会有不同的意见,批评、辩护、争论乃至争吵,《我的团长我的团》也不例外。但是好作品却一定会洗净铅华,给观众留下越品越醇的人物和故事,同时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在我看来,《团》是这样的作品。有比生死更高的东西,那就是“灵魂”。“我在找我们丢掉的魂,找不回来,我们这辈子都不得安宁。”这句话很重要。“为国者,不可忘战”,更何况已经你死我活打了好些年了,民族大义和存亡斗争在这里是高度统一的。生命诚可贵,和平价更高,但在血肉模糊的战场上,头脑清醒,唯此为大。《团》的结尾,摇回当代,一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