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
:

《青少年成长阅读系列》

PDF

作者: 闻一多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 27903903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黄冈人,我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学者,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回国后执教于国立青岛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等高校,全面抗战爆发后,闻一多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争取民主的活动中。1946年7月15日,不幸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遇难。代表作有诗集《红烛》,学术著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唐诗杂论》等。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中国近代杰出学者,在哲学、史学、美学、文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戏曲学等方面均有深厚造诣。他将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开创了自成一派的学术体系。王国维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观堂集林》《静安文集》等。范雅,笔名范小雅,1982年生,现居重庆。已出版《烟花散尽在何处——情迷宋词》《她的世俗与高贵——张爱玲传》等书。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谈美》《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胡适(1891-1962)字适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和贡献。幼年在家乡接受私塾教育,14岁到上海求学,开始接触新思想。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杜威。1917年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一生坚持民主自由理想而不辍,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进程。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小说《长河》《边城》等。20世纪50年代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物的研究,晚年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文物研究史上的空白。[美]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1887—1948)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诗人。她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二战期间,她先后对荷兰、德国、泰国、日本等国民族性进行研究,尤其对日本的研究贡献*。二战结束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直到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岁。

内容简介:

《唐诗杂论》辑录了闻一多先生的7篇唐诗文论,以激昂文笔书写唐诗气象;同时选录《唐诗大系》、英译李白诗精粹及《诗的格律》等3篇附录,使读者对唐诗的风貌及影响有更多的了解。以诗人之心作学术之文,本书可谓研究唐诗不可不读的重要著作。《人间词话》是百年以来中国古典美学扛鼎之作,国学大师王国维极具盛名的代表作,完整收录王国维亲自编订的《人间词话》定稿64篇以及删稿、未刊稿49篇,精选历代诗词作品127篇并补充3篇文论。以现代美文解读,无须古文基础,轻松领略古典诗词之美。《谈修养》:立志、心理、读书、学问、恋爱、伦理观、价值意识、人际交往……这些都是提升修养要面临的实际问题。著名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文艺理论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朱光潜先生以过来者的身份,将自己40余年积累的人生智慧进行分析总结,书中着眼于青年朋友关于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刻探讨,劝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眼光要深远,思想要明澈,夯实基础,勿贪图世俗名利。《谈美·谈美书简》完整收录了《谈美》《谈美书简》两部著作。《谈美》从15个方面着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美学甚至人生方面的心得体会,引领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谈美书简》以13封书信的形式讲解了美与美感、形象思维、文学创作等一系列问题。全书摒弃了繁琐的“美学”理论,以“谈心”的方式“谈美学”,是了解美学的入门参考书。《容忍与自由》为胡适先生的演讲精选集。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广受欢迎的知识分子与启蒙导师,他一生演讲无数,题材横跨文化、历史、教育、修身、社会变革,甚至妇女地位等诸多领域,梁实秋赞誉其演讲具有“丘吉尔风度”。《沈从文谈艺术》收录了沈从文的部分文学评论及文物研究短文,内容涉及服饰、器物、民族艺术、书画、建筑等诸多方面。每一篇文字虽短小精悍,却蕴藏着先生数十年的研究心血。不论是谈文学创作,还是谈文物研究,他都有着独到而严谨的心得与感悟,在他的笔下,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淳朴自然的湘西之美,也能够发现灿烂文物世界的独特光辉。《菊与刀》共分13章,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别阐述了日本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甚至还包括日本人如何进行“自我训练”和怎样教育孩子等方面。本书一经出版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它也直接影响了美国战后的对日政策。70多年过去了,《菊与刀》因其巨大的影响和经典的学术价值,已然成为人们了解日本的必读书目。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