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之水救中国—地下水篇》

作者简介:
李伶,男,1940年10月生于江苏省句容市白兔镇唐庄村。1961年参军,2001年退休。原为第二炮兵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三次荣立三等功。著有长篇小说《鸳鸯谷》,长篇纪实文学《杨虎城的密使》《青山垂虹》《狼烟》《惊世鼙鼓》《西安事变的序曲》《1933: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汉中密约》《开国将领的奇婚奇缘》,报告文学集《悲壮的女性》,电视剧《泽国晨钟》等。其前瞻性报告文学《西藏之水救中国》《新版:西藏之水救中国》为地表水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长远目标,引起了广大读者和高层人士的密切关注。
²书中主人公简介
陈建生,河海大学教授,河海大学创新研究院深循环地下水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核物理专业学士学位,1992年破格晋升研究员,2000年获得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1990年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层次;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二层次;1993年和1999年两次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入选河海大学大禹学者*层次。
首次提出地下水深循环理论,指出深部岩石圈中岩浆的冷却收缩缝已演变成为可长距离输水的熔岩隧道,西藏与云贵高原的渗漏水通过玄武岩熔岩隧道与孔洞向低海拔的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鄂尔多斯、内蒙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苏北平原、贝加尔湖、冲神海沟、南海等地区排泄;地下水年龄20—40年,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西藏内流区的年渗漏量超过一条黄河。指出长白山天池接受西藏冰川融水补给;深循环初期超临界地下水将地幔玄武岩中的铁、镁等溶蚀带出形成白云岩与红色风化壳,黄土高原与沙漠都与深循环地下水有关。深循环地下水与青藏高原隆升、次生油田、地震、热液成矿、地幔岩石圈增厚等地质演变过程有关。
2004年在《Nature》上发表了“地下水维系沙丘景观”的论文,提出沙山形成中地下水的重要作用;2009年在《Geology》上发表了“丝绸之路上的上升泉”,指出地下水存在深循环方式,该文被《NatureGeoscience》选为研究亮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1989年、1996年、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项,前两项为主持。根据地下水深循环理论为阿拉善右旗、二连浩特、杭锦旗沿河三镇等找到了优质的饮用水源地;为江苏涟水找到了优质的矿泉水资源,涟水已被授予“中国矿泉水之乡”称号。
内容简介:
这部具有非凡震撼力的时空报告,首次揭开了大自然的诸多奥秘:我国大兴安岭地区为何频频火灾?吉林雾凇为何分外妖娆?乾安泥林为何不断塌陷?长白山天池一年四季泄水不止,其水何来?旱城乌海地下水为何泛滥成灾?中国第13个矿泉水之乡为何花落涟水?沙漠少雨,而诸多沙漠湖泊却长年不干涸,原因何在?我国黄土高原和大沙漠是怎样形成的……中国河海大学陈建生教授创立的地下水深循环理论,不仅解开了上述谜团,而且为干渴的中国解决水资源问题指明了地下路径,还对我国沙漠取水、矿泉水开采和优质酒生产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八旬高龄的著名军旅作家李伶阅读了大量的地质、地震、地球化学、水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科学论文,加上四年半的深入采写,终于将陈建生独特的地下水深循环理论的诞生经过、科学验证及其现实和深远意义,写成了这部30万字的报告文学。这部时空报告,既是前瞻性科普读物,又是纪实性文学作品。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