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毒理学》

作者简介:
原作者史蒂芬G.吉尔伯特(StevenG.Gilbert),毒理学博士,美国注册毒理师。神经毒理学和神经疾病研究所创办人、所长,一个成立于1996年的非营利机构,致力于神经毒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同时在华盛顿大学位于西雅图的环境与职业健康科学系和位于Bothell的艺术与科学交叉学科担任教授。还担任着或担任过一些非营利性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组织机构的董事或董事长,包括华盛顿医师社会责任董事局、资源媒体的董事局成员或主席。创办并拥有一家专门从事临床前药物开发的公司,后被一家更大的药物开发公司收购。他的研究集中在低剂量铅、汞接触对神经系统发育的神经行为学影响方面,并努力使公众和政府监管部门理解这项研究,引起他们对风险评估、风险沟通与预防原则的兴趣。除了教授有关风险评估的课程,还积极参与家庭环保项目,致力于家庭危险因素的社区教育。并给高中以下的在校学生提供毒理学、动物在研究中的使用、药物开发、干细胞及伦理学的课堂讲座。译者周志俊:现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副院长;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本科专业(1985)和劳动卫生与职业病专业硕士(1988),德国Erlangen大学工业医学博士(1996)。硕士毕业后一直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职业卫生和毒理学教研室工作。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基础毒理学》和专著《化学毒物危害与控制》。参编多本职业卫生、毒理学领域的书刊。刘江红:现为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护理专业,后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母婴护理硕士学位及跨学科行为学的护理学博士,后又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心理学系攻读儿童心理专业博士后课程。现教授环境卫生对健康影响的课程。研究方向着重早期健康因素与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关系。研究项目获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顾新生:康涅狄格大学博士后。1991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1994年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同年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任助理研究员。2007年获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毒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康涅狄格大学从事科学研究至今。主要研究以药物代谢酶基因为模型的哺乳动物基因转录启动与表达水平调控以及转录因子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暴露于外源性化学物质(包括治疗药物与环境因子等)对哺乳动物基因转录启动与表达水平调控以及转录因子信号转导的影响及其分子与系统生物学机制;基于基因转录与表达及转录因子信号转导机制的工程细胞模型的建立,用于细胞内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也用于目标药物与有害环境因子等的筛选;重金属(铅、镉与汞)中毒的解毒。
内容简介:
重点介绍了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如酒精、咖啡因、尼古丁、杀虫剂、铅、汞、砷、金属、溶剂、持久性污染物、内分泌干扰剂、动物与植物毒素、家中的有毒化学物质以及辐射、纳米材料、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涵盖了有毒物质引发的不良反应、生物学特性(毒性作用)和易感人群以及与之相关的监管标准、使用与接触这些物质的一些具体建议。特别介绍了化学品对神经系统、孕产与发育的毒性作用,以及癌症发生与化学品接触的关系。还生动地介绍了毒理学基本原理、对化学品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的方法与原则、毒理学本身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毒理学涉及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以及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毒理学问题,列出了可供深入学习与研究的网站与参考书。《生活中的毒理学》内容浅显易懂,是一本理解和实践毒理学的入门书,也是一本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和辐射如何影响人们健康的大众读本。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