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人都是要死的》

PDF

作者: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 9787532754618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deBeauvoir,1908-1986),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1929年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曾在多所学校执教。1945年和让-保罗·萨特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第二性》,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她和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女性学术的三个中心。

内容简介:

中世纪时期,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上并存着一百来个各自为政的小城邦,频年相互攻战,企图争雄称霸。城邦权力的建立依靠暴力和阴谋。君主们的生活骄奢淫逸,党同伐异,政权的更迭异常迅速。公元一二七九年,雷蒙·福斯卡出身于卡尔莫那的一个贵族家庭。后来当上了该邦的君主。他努力振兴城邦,欲与当时强盛的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并驾齐驱。可是他感到人生须臾,无法在短短几十年的岁月中治理好一个国家。他盼望长生不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名老乞丐手里取得来自埃及的不死药,服下后以为从此可以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意大利各城邦争权夺利的结果,反而招致法国势力的入侵。福斯卡看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命运是相通的,要励精图治真正有所作为,必须掌握一个统一的宇宙。他不惜把卡尔莫那献给疆域庞大的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自己充当皇帝的谋士。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位四十年,不但没有如愿地建立依照基督教教义行事的世界帝国,反忙于镇压各地诸侯的兴起与叛乱。兵连祸结,帝国分崩离析,基督教也分裂成新旧两派。在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上,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贪得无厌,强占尽可能多的土地,使原来庞大昌盛的印加帝国、玛雅城镇、阿兹特克民族的家园只剩下一堆废墟。福斯卡看到这种情景心灰意懒,认为统一的宇宙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分裂的人。一个人形成一个宇宙,他的内心是无法窥透的。一个人妄想为他人建立的幸福秩序,在他人眼里可能是一种灾难。在这些短暂、多若恒沙而又各不相干的心灵中,能不能找到可以共同依据作为真理的东西?他无法肯定。一个人唯一能做的好事,是按照自己的良心行动,其结果则难以预测。除此以外,人不能有其他奢望。尔后,福斯卡与法国探险家卡利埃勘探加拿大大草原;在法国度过一七八九年革命爆发前的启蒙时期;参加一八三○年推翻波旁王朝的群众起义;目睹一八四八年席卷欧洲、使工人阶级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革命运动。在与普通人的接触中,福斯卡逐渐明白:人生虽然短促,谁都无法避免死亡,但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潜伏着铄石流金的生命岩浆,在出生与死亡之间的生命过程中,一旦得到诱发和机遇,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从历史的角度看,一时的胜利会成为日后失败的伏笔,一时的失败也可能是日后胜利的种子。从有限的人生来看,一切成就还是具体而微的,胜利来临而失败未至的时刻人总是征服者,不管未来如何是奈何他不得的。福斯卡又看到,有了这样的信念,值得人去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为了实现这样的信念,又值得人去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生命一代代往下传,使人始终有爱,有恨,有微笑,有眼泪,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0发表
米兰·昆德拉曾说过,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世界在不断前进,但历史的轮回总是大同小异,如同那些被埋葬在历史车轮下曾经繁荣而后毁灭的王朝,拥有一段永恒不灭的生命是一种天罚,因为你知道,今天的辉煌总会成为日后的尘埃,生命的意义对于一个不会死的人来说,是不存在的。生命的魅力,在于它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线段,我们知道,从出生起,我们就在奔向死亡,但是,在出生到死亡之间,是生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了心中所期待的未来所奋斗,恰是支撑我们活下去的信念,也是我们存在
2023-05-04 12:51:41
1发表
很经典的一部书~骄傲腐蚀了他们的心,他们不再关心灵魂的救赎。你只想到给他们创造世俗的财富,这些财富都是过眼烟云。你使他们度过饥荒,但是人并不只靠面包生活。你以为完成了大业,可是你做的一切都是空的。--这段话如此现实。
2023-05-04 12:51:41
2发表
买了好久的书,近几天一口气读完了。一边读一边感叹作者的功力深厚。读完后对生活、对选择、对历史都有了重新思考。值得购买的一本好书!
2023-05-04 12:51:41
3发表
读书并不能让人一夜暴富,为什么还要读?不读书,世界就和纸一样单保而读书的人,则能从每本书里看到这世界的不同侧面,学识与情感都在阅读中自然丰厚。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时间,空间而言简直就被监8禁于周遭的环境中。他的生活完全公式化,他只限于和几个朋友接触,只看到他生活环境中发生的事情,他无法逃脱这个监狱。但当他拿起一本书,他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到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时代,讨论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
2023-05-04 12:51:41
4发表
西蒙娜·波伏娃,曾经喜欢她就因为她说的一句话,写的一段文字,可是她的书,买了很久却还没读
2023-05-04 12:51:41
5发表
人都是要死的,真是一本好书,看完了就像去了解一下萨特的存在主义
2023-05-04 12:51:41
6发表
经典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如叔本华、尼采一般,处处充斥着对存在的质疑和否定,以及无尽的追索,以及终将陷入的终极悲观。值得细细品味,建议与中国先秦诸子的存在观对比思考,尤其是道家思想。
2023-05-04 12:51:41
7发表
作者是写《第二性》而出名的,一个认为女人不是生来就是,而是做出来的女权主义者。写一个长生之人在世上悲惨的活着。一个人永生是对他最大的惩罚。还好我们都要死哲学思考的三个问题:从哪来,到哪去,我是谁每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作者给出了她的答案。
2023-05-04 12:51:41
8发表
不要被内容简介局限我看了百度百科也觉得它没有讲出精髓如果你不切实的去看这本书你不会知道它讲述的是怎么样的故事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态度它让我彻底爱上波伏娃
2023-05-04 12:51:41
9发表
 看到 “我羡慕他。他不知道地球是这么大,人生是这么短促。他不知道还有其他人的存在。他有头上这一小块青天便满足了。而我要求一件东西专属于我,仿佛我在世界上除此没有别的爱;但是我又件件都想要;而我的双手却是空的。我羡慕他。什么叫做厌倦,他肯定不知道。”就像看看故事究竟是怎样
2023-05-04 12:51:41
10发表
波伏娃本书扉页就说这书献给萨特。波伏娃从艺术文学的角度细致阐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行文朴实简练,第五章即正文最后一章大量运用了时空的错置重叠和循环往复,将本书的命题推向高潮。这书让我想到了一些其他的文本,比如陈村的《一生》。看书时脑海里总单曲循环着那首《崇拜》,也不知为什么。。
2023-05-04 12:51:41
11发表
买这本书,直接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波伏娃写的,二是这个题目。读波伏娃的书,那种力量感,思考的力量,会侵染你。这个题目,就让我感动的原因是:它以一种宣告的姿态,郑重地、不容辩驳地告诉你,不要有幻想了,一切问题都要在这个限度内解决——人都是要死的。
2023-05-04 12:51:41
12发表
米兰?昆德拉曾说过,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世界在不断前进,但历史的轮回总是大同小异,如同那些被埋葬在历史车轮下曾经繁荣而后毁灭的王朝,拥有一段永恒不灭的生命是一种天罚,因为你知道,今天的辉煌总会成为日后的尘埃,生命的意义对于一个不会死的人来说,是不存在的。生命的魅力,在于它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线段,我们知道,从出生起,我们就在奔向死亡,但是,在出生到死亡之间,是生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了心中所期待的未来所奋斗,恰是支撑我们活下去的信念,也是我们存在
2023-05-04 12:51:41
13发表
有些时候,人在生命的那一头,看清了东西。但后来时光又流转了,心跳动了,您伸出手,迈开步子;心里还是明白的,但是眼睛再也看不清了。终于有点儿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
2023-05-04 12:51:41
14发表
开始买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是位女作家的作品,看的时候个人感觉是很有气势的作品。完全没有受到性别的影响,反倒给人一种刚硬感。不愧是思想家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