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
:

《枪杆子:1949》

PDF

作者: 张正隆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010072944

猜你喜欢

风起陇西
2025-05-13 9.3k
2025-05-13 2.3k
北上
2025-05-13 1.9k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0发表
从《雪白血红》到《枪杆子1949》跟随张正隆老师领略四野在解放战争的丰功伟绩,也是有关林彪在战场指挥风采少有的记录。两者风格是相近的,都不是严格意义的编年体作品,通过一系列当时战争参与者的回顾,从点到面影射至战场的全貌,穿插其中一些典型事件,使得作品在叙述中不乏情感的抒发,让人在读史的同时无法不对这支部队,这些战争的直接参与者,这些各个层次的指挥员表示敬意。浴血中,我们见证了历史的创造,硝烟中,我们亲历了连年征战后的中华大地。《雪白血红》讲述的抗战结束后,及至辽沈战役,东北大地上这支虎狼之师的成长。而《枪
2023-05-04 12:51:41
1发表
发现在军事类作品中销售排名第一的《枪杆子1949》的作者居然是张正隆,非常意外!再看看其他读者写的评论,就飞快地点击了“购买”。感谢此前发表了评论的各位读者!《枪杆子1949》给人的感觉就是震撼,毕竟是十五年磨一剑的大作啊!《枪杆子1949》记录了一支军队转战南北的历程,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开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个老话题了,但是作者通过大量的史实揭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打天下靠枪杆子,而掌握枪杆子要靠人心!正式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感触颇深的还有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革命主义教育,没有丝毫的说教,但却是耐人
2023-05-04 12:51:41
2发表
出于对军人根深蒂固的热爱,我读了这本书,读得心潮澎湃,掩卷时,居然有哭的冲动。我没有见过张正隆先生,但在他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军人最本真的激情,我甚至想象得出,在他多方采集资料、呕心沥血地构思这部报告文学时,他的灵魂都是颤抖的。因为,军人的宿命就是浴血杀敌,只要穿着军装或者穿过军装,不管他本性良善还是冷酷,怯懦还是犀利,一旦碰触到战争,都会有一股热血冲上心头,就因为他们是军人,他们为枪杆子而生。张正隆先生以握过枪杆子的手来书写那段枪杆子的历史,没见得多么细致深邃,却处处是真实、处处是感情。四野军是中国人民
2023-05-04 12:51:41
3发表
以炮火硝烟开始我的2009,对别人可能沉重,对我则很轻松。一向喜欢战争文学,读来从不辛苦。对张正隆也早已熟悉,多年过去看他的文风、特点竟是一点都没有改变。但把这本书说成是“四野军史”有些夸张。张的出世之作品是88年的《雪白血红》,当时很震撼,原因一是正面夸奖林彪,二是写作特点前所未闻,直面战争,不夸张、不粉饰,在当年的老人中间娓娓道来。89年“6.4”后狂风扫遍全国,狂风过来扫倒不少说不清道不白的人和事,他的书也被列为禁书,结果反倒在港台畅销,倒成就了他。自那以后似乎封笔,只见过薄薄的一本小书。这次,可能
2023-05-04 12:51:41
4发表
《枪杆子:1949》作为张正隆的又一部力作,秉承了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通过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真实地向我们再现了60年前以第四野战军为代表的我们的祖辈为新中国的建立而付出的牺牲。在这本书中,英雄都是真实而鲜活的,没有虚假塑造的成分。他们朴实而富有理想和信念,正是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持下,他们才得以克服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奋勇前进。而这也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缺乏的。
2023-05-04 12:51:41
5发表
这次是我看到的第二本关于四野大军进关后战斗历程的报告文学。去年“十一”在北京看到刚出版的本书,真是爱不释手,书店打八折,还是贵。这次在当当买到了,真是物有所值呀!具体的战斗历程,对广大东北籍官兵的描写,很让我感动!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东北健儿的前仆后继令人鼓舞,敬佩!都说湖南、四川、湖北的兵能打(四野的团级以上干部,大部分是来自这些地区的红军将士),我看东北的兵也很能打,特别是那种四野部队的傲气,自信,勇敢都是别人无法比拟的,乃至在后来的朝鲜战场上,四野的四只老虎38,39,40,41军让美国人胆寒,韩国
2023-05-04 12:51:41
6发表
老一辈作家的力作,很有分量。新阶段,最好的报告文学,情景段的真实再现了四野的辉煌战绩,文笔优美,流畅,读起来可以说是享受。如果有导演看看,直接可以作为剧本,拍电视连续剧。但是,剧情绝对是真实,感人的。再现了一个真实的林彪,新中国的成立,是立了大功的。全局式呈现了人民解放军的军魂,真真的人民的子弟兵啊。特别是书中写的进军两湖两广,“大迂回,大包围”写的太好啦,既有毛主席高瞻远瞩的策略,也有“小诸葛”白崇禧狡兔三窟式的挣扎,个人认为这一节写的太精彩了。感谢作者,写出这本书不容易,真的不易。
2023-05-04 12:51:41
7发表
书临近末尾的时候,作者列了个简单的时间回顾:“1992年至2002年断续采访于沈阳、锦州、大连、长春、哈尔滨、兰州、西安、武汉、福州、广州。2002年至2003年断续写作于大连。2005年至2008年多次修改于大连。”书中名帅本就有一句话叫做:“缓进速战”。说的是充分准备,一击制胜,上面那张时间表颇合其意。之前看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南线大追击》,建议后来的读者也可先看这三部影片,再看此书,由简入繁,由浅入深,有滋有味。《读库》中曾盛赞西方的一本战争题材书叫做《巴黎烧了吗》(当当网上常年断货),
2023-05-04 12:51:41
8发表
作者历时十几年完成的作品确实很精彩.从书中了解了历史事件的细节部分现在看到关于平津战役的部分,以前看书提到什么地名大都没有直观的认识,这回不一样了,北京的地名大部分都知道,书中读到的内容和实际对应一下,感觉还是挺好的.稍微不足之处是对于负面情况的描述有些不太必要,虽然报告文学就应该真实,但这个"真实"需要有一定的限度,有些事知道了真相未必对大家有好处,一些已经有历史定论,而且对现在和将来又没什么影响的事实,不说它也罢.一味地否定历史,会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实事求是,也要看用在那里,事情发生时要实事求是,
2023-05-04 12:51:41
9发表
军事题材一直是我比较热衷的方向,而林彪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人之一。这本《枪杆子,1949》正是符合了上述我的兴趣点。张正隆的作品以前看过,很多都是写四野的,可以说是国内作家中最了解四野、最了解林彪的人之一了。他的书,借用一句广告词——“我看行”。书里详尽介绍了四野在1949年的战争足迹,从东北到海南,情节细致入微,这也正是大背景小人物的军事题材惯用的手法。语言流畅通顺,史料翔实可靠,多有可圈可点之处。本人认为不足之处,其实也不算不足之处了,只能算个人喜好,在于习作风格问题。在所有这类书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王树增
2023-05-04 12:51:41
10发表
国共内战,四野和林彪总是敏感的话题。还原历史的真实、还原战争的残酷,还原中华民族的苦难,让世人铭记甚动刀兵于内是每个民族必须记住的警言。本人认为作者的另一本书《血红雪白》中关于攻长春的那段最发人深省,战争对百姓的戕害莫过于此。不要让历史重演。虽然,我们取得了胜利,得了天下,但人民的付出不可忘记。最近,有纪念三次战役的节目在播出,但是都避开了长春,我觉得张正隆还原了历史的真实,给民族于警示。了不起!希望我们民族再动刀兵的时候,不是对内,而是向外、向外。。。。。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民族生存的利益高于一切。张正
2023-05-04 12:51:41
11发表
四野,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这是一支威武之师,横扫中华大地,这是一支雷霆之师,摧枯拉朽般瓦解了国民党的精锐,这也是一支可敬之师,热血男儿用鲜血浇灌了中华民族之花。曾经的四野战士们回忆了曾经的岁月,让早已不知战争是何物的我,受到了洗礼。把头脑中的“林统帅”变成了四野的灵魂---林彪,一个活生生的一个在解放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四野指挥官,他不再是丑化的林秃子,毛的运筹帷幄,林的决胜千里,谱写了中国战争的经典乐章,堪称完美!对四野应该敬礼,对林彪也应该敬礼,致以崇高的敬礼!
2023-05-04 12:51:41
12发表
作者好像只是在访谈基础上,有点流水账感觉,有时候前后内容一点关系也没有。但内容详实,观点具体,敢于说一些话。对四野有了更深的了解,从白山黑水-十万大山-天涯海角--抗美援朝,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是他们还有其他先烈们,不怕牺牲,克服水土不服、疾病、缺少粮食等等,为新中国的建立浴血奋战,人民应该永远怀念他们。前些天两会中有委员建议在建国60周年阅兵方阵中增加老兵方阵,我力挺;前些天网上有贴有人竟骑在伟人雕塑的头上照相,我感觉一是民族的悲哀;二是作俑者本身缺乏最起码的教养;三是改革开发以来革命传统教育似乎有点缺
2023-05-04 12:51:41
13发表
张正隆的战争纪实文学还原历史事实,可读性很强,要想了解那时期的历史,可以买来一读!
2023-05-04 12:51:41
14发表
很早就看到这本书了,一直没买,终于在尾品汇淘到了,囤下慢慢读。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