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

《灯,我来熄灭》

PDF

作者: [伊朗]佐雅·皮尔扎德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 978722904835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石油俱乐部的露天电影院,我和孩子们一起赞叹着泰山的英雄主义,被吉塔的幽默风趣逗得笑个不停。在依旧炎热的夜晚,底格里斯河的味道和石油俱乐部飘来的烤羊肉串的香味交织在一起。我因为孩子们的快乐而快乐。

结婚十七年后,克拉丽斯的生活中只剩下了她的家庭。杂务、晚餐、聚会安排、儿女的校园纠纷、邻里的互相往来。琐碎的生活洪流将她的自我湮没,与爱人之间的温情仅余每晚临睡的一句:“灯,你关还是我关?”新邻居艾米勒的出现犹如一把锋利的刀片,轻而易举地划开了克拉丽斯的保护伞。艾米勒的微笑让克拉丽斯的双唇印上同样的微笑。艾米勒的赞美让克拉丽斯脸颊绯红,心里涨出满满的幸福。克拉丽斯开始思索,三十八年的人生里,自己究竟只为自己做过些什么……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0发表
喜欢一部小说,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会在小说中找到现实的影子,那里面有关于我们内心的诠释,有抚平我们不安灵魂的力量。伊朗女作家佐雅•皮尔扎德《灯,我来熄灭》中女主人公克拉丽斯在三十八岁时,忽然发现自己被婚姻、家庭、儿女、朋友,压得透不过气来,而新搬来的邻居艾米勒的出现,恰像是昏暗时日中那一星明亮的灯火,点燃了她内心深处被爱与被关注的渴望。艾米勒像贵族一样亲吻她的手背,丈夫却连扎领带都觉得烦琐。艾米勒注意到她喜欢花草,亲手为她栽种一盆甘露子,丈夫只希望这个新邻居可以陪他下棋。艾米勒与她一样喜欢
2023-05-04 12:51:41
1发表
厨房病灶偷爱警/文译文后面写到,这部书是上世纪60年代作品。当读者翻看的时候,发现这部书的内容与那个年代印象,不太匹配相符,倒很像近些年的文学作品。在中国,60年代家庭,还在文革中动荡。而伊朗,却在亲昵的走西方路线。社会、文化、人文都在那个年代中,变得随性松散,没有太多的要求和约束。伊朗似乎找到了,自由主义的生存法门。而实际上,女性的主张权益,并没有受到国家重视、认可。伊朗女性,依然生活在社会家庭的捆绑当中。当社会环境的变化,真实的发展到,一点的文明程度,妇女们应该公然的,将女权权限,推举到一定的政治高度
2023-05-04 12:51:41
2发表
红颜•破茧——《灯,我来熄灭》朝为红颜暮为枯骨,爱情总是在红颜枯骨的消磨中流荡,终平淡如水。克拉丽斯的生活正如同静止的水般进入循环,孩子家庭已使她失去了女为悦己者容的兴致。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然没有明文标码,却在现实中显示着它的残酷,直到生命真正的觉醒。而关于爱情的幻想,女主人公围绕灶台的忙碌,已成为了一种精神的禁锢。这时,来自“外界”人士艾米勒先生的闯入,成为她精神释放的破茧动力。一一个民族的文学在研究电影的时候,我们会讨论何为法国新浪潮电影,何为实验电影,而在文学研究中,结构主义思潮,接受美
2023-05-04 12:51:41
3发表
很少有人关心整日在厨房里忙活的家庭妇女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人一声不吭的结婚一声不吭的离去,好似没有存在过一样。平静的生活像盛夏的湖面,波澜不起,偶有雷阵雨,过后依旧一塘烂泥。克拉丽斯是一位普通的亚美尼亚族伊朗妇女,自从21岁嫁给丈夫已经17年了,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她为丈夫生下了一个儿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生活状态犹如人们常说的向死而生或者生如不死,直到她遇上了艾米勒西蒙尼杨,这个妻子去世与母亲和女儿一同迁来的男人。他的出现“犹如一把锋利的刀片”,轻而易举的划开克拉丽斯的保护伞。令克拉丽斯心
2023-05-04 12:51:41
4发表
这是一本由伊朗女作家佐雅•皮尔扎德撰写的小说。谈及对伊朗的印象,我也只能模模糊糊的想起这些年来伊朗与美国的争吵,伊朗的核武器开放什么的,信仰应该是伊斯兰教。至于其他的,人文与历史,毫无印象。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阅读这本伊朗女作者佐雅的《灯,我来熄灭》时,难免有种局限——在没有了解一个国家的人情风俗时,所谓的阅读,会带着一种偏颇和俯视的角度,而缺乏敬意与深入的感受。也因此,在最初阅读时,心里忍不住有过这样的念头——这样内容细碎的小说居然也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居然获得如此多的奖项,并横扫伊朗全
2023-05-04 12:51:41
5发表
或许是文化语境不同,我实在是无法想象,一本类似一名中年妇女的内心独白的小说,可以在当年甫一上市便大获成功,不但横扫当年伊朗各大文学奖项,还被加印近四十次。在小说的译后记里,译者沈一鸣大概为我解了一些疑惑。其实,这本小说的背景,不但是文化时空上的差异,还有时间上的隔空打穴。主人公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位普通的伊朗家庭主妇,她的特殊在于她所处的环境,其实是和当时的大环境有着极其微妙的疏离性。她所在的是一个比较偏安的小城市,丈夫是石油公司的工程师,她所生活的环境,用今天的话来讲,应该是中产阶级。当她不需要为生活
2023-05-04 12:51:41
6发表
自己很喜欢读外文小说。不仅因为那些译本可以让我感知着不同国度的文明,同样也可以让我通过阅读接受者异国风情的人文世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们都有着与生俱来的特色所在。类似于国情,民风,习俗,背景,历史,生活,习俗等等。所以说我们也可以透过来自于异国的文化来感知这些有关的陌生领域。今天我机缘巧合地读到了一本出自于伊朗作家的《灯,我来熄灭》小说。在这之前,其实我对伊朗的印象基本也仅仅停留于平时所接触的某些相关背景:它是一个原油大国,而同时也时刻政局动荡。那么,在如此复杂的国家背景之下,那里的人们又会
2023-05-04 12:51:41
7发表
这是一部展现了女性精神与自我救赎小说。第一次读伊朗女作家佐雅•皮尔扎德的小说,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小说中,佐雅•皮尔扎德塑造了一位安享着围城中相夫教子、柴米油盐式幸福生活的中年女性克拉丽丝的形象,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几乎忽略了自己的所有,可以说主人公绝对是传统女性中的一个代表,因为她几乎就是我和我身边很多中年女性的影子,安于家庭、孩子、爱人的平淡生活模式,而长久地沉潜于自以为的快乐以及幸福之中,固执地以为这就是一个女人终其一生所要拥有的全部幸福,但当那个令她怦然心动的男人出现在
2023-05-04 12:51:41
8发表
伊朗是诗歌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伊朗文学形式的变迁和积淀提供了基础,虽然根据资料记载,中伊之间的文字交流已经有百年历史,但我这还是第一次看伊朗小说,此前一直停留在媒介上的硝烟动荡的战争印象中,对于一个内心渴望安宁而且希望和平的人来说对这样一个国度总有点抗拒,索性的是看到了这本书,而且在战争之外看到了另一种淡然的宁静。本书写作于20世纪60年代,这也算伊朗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在反对封建制度和争取自由的活跃期,不少文学作品也都用口诛笔伐的形式来反映人民大众的心声,用文字的方式来传递思想意念,和中国历史的发
2023-05-04 12:51:41
9发表
和其他读者一样,我也在阅读完整部小说之后,也读了“译后记”,这只是习惯使然,虽然我每次指望着从序言或者后记中增深点儿对作品的理解,但每次读过之后,我发现我还是局限于自己对于小说的感受。就像这本《灯,我来熄灭》一样。即使因为读译后记而了解到这部小说的大背景,但我仍然只是在书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女人。我目光一向短浅,对政治一直不够关心,所谓伊朗,也只是在新闻上听说核武器什么的。而阅读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去想这是一部伊朗小说,和看所有外国文学甚至是中国文学一样,我只是沉浸在小说所营造的各种氛围中,感受着各种情绪而
2023-05-04 12:51:41
10发表
了解到原来伊朗以前是那么美好的一个国家,还是基督教徒很多的国家。
2023-05-04 12:51:41
11发表
还好,虽然对伊朗社会描述不多,但看看亚美尼亚人生活也行,反正都要去。
2023-05-04 12:51:41
12发表
平实的语言,平淡的叙述,想象之外的伊朗,波澜不惊的情愫~
2023-05-04 12:51:41
13发表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小说书。我想或许是女性的共鸣,吸引我注意到这本少见的伊朗作家的书。
2023-05-04 12:51:41
14发表
非常生活的一本书,以女主人公每天的平凡生活入手,描述了女主人公对当时生活的态度与感想。不知道介绍中为何要写一场禁忌之恋,可能只是为了吸引读者。但,这样写,对本书的真实生活的写照欠妥。
2023-05-04 12:51:41
15发表
这个商品不知道为什么获奖,反正我不太喜欢,难道是文化差异问题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