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精品集:朝花夕拾》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亭,后改字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左翼文化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主席曾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鲁迅从小聪明好学,12岁时到三味书屋私塾读书。1899年,他到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读书,喜欢在课余读译本新书,尤其喜好小说。1902年2月,他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1904年8月,鲁迅往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希望用医术救治当时麻木的中国人。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唤起中国人觉醒。回国后,鲁迅曾出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并长期任职教育部,同时在许多学校授课。民国大师经典美文002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基础。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作品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1920年秋,鲁迅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并于1921年12月发表,成为不朽著作。1923年秋,鲁迅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1925年秋,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1926年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12月因对学校不满,辞职。在此期间,鲁迅先生创作了一系列回忆性散文,并结集为《朝花夕拾》,他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变革的巨大热情。1927年1月,鲁迅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2月前往香港作题为《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的演讲。后因参与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而辞职。此后鲁迅定居上海,一边从事写作,一边积极参加左翼文学运动,揭露腐败反动的当局,同情并支持革命行动。1936年10月,鲁迅因积劳成疾,在上海逝世,上万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主席亲笔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先生之墓
内容简介:
鲁迅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杂文、论文、翻译等,在不同类型作品的创作中,都有自己的全新创造,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主席曾说:“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正确、*勇敢、*坚决、*忠实、*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