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呼兰河传城南旧事》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年)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其主要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等。
萧红(1911—1942年)
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其受鲁迅、茅盾和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家庭和包办婚姻的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相识,并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了*本作品集《跋涉》。后来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用笔名萧红发表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场》。鲁迅认为她是“当代中国*有前途的女作家”。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马伯乐》《旷野的呼唤》《呼兰河传》,散文集《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长篇组诗《砂粒》等。
林海音(1918—2001年)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她提出“纯文学”的概念,提倡不含政治及商业目的的文学创作,发掘鼓励了无数青年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是联结大陆与台湾文学的桥梁。她一生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代表作有《城南旧事》《冬青树》《春
风》《烛心》等。
内容简介: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创作生涯中一部散文集,其中包括十篇散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则写于厦门。这十篇散文,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他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脉络,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图,是研究鲁迅先生早期思想和生活的重要资料。这些作品,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一部作品,也是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她以散文化的笔调描写了以家乡为原型的“呼兰河城”的传记。呼兰河城不是安详宁静的天堂,那里充满着无知和愚昧,荒凉的土地上弥漫着痛苦和绝望。但萧红还是用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叙说了家乡的种种。她将一片片记忆的碎片摆出来,回味那份独属于童年、独属于乡土的气息。书中慈爱的祖父、后花园的动植物是萧红生命中至为重要的一抹暖色,是她灵魂的慰藉和生命的源泉。《生死场》创作于1934年,萧红成名作,以“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农村发生的恩怨故事,生动描摹了中国人的悲惨遭遇,和在死亡线上勇敢抗争的民族气节。鲁迅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小城三月》是萧红的中短篇小说集,身处遥远异乡的萧红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个令人唏嘘、引人深思的故事,体现了她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民的关注。
《城南旧事》是林海英步入文坛30年的经典之作。林海音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为台湾女性文学奠基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将文学作为一种人性的艺术所体现出的巨大影响力。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情节构思和文笔是否优美上,更要看它是否具有一种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以及穿越时空界限的精神生命力。这本自传体小说,将作者的童年生活细致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语言结构独特,艺术特色鲜明,表现手法独具一格。作品细腻、率真,以孩童清澈的视角,在真实的体现了当时社会情况的同时,为我们展现出一段段不一样的悲欢故事。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