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埃及现代社会改革家研究》
19世纪,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蚀,埃及有志之士谋求介于传统与现代间的有效改革方式,积极应对西方蓄谋已久的挑战,推动社会发展。其中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近代埃及社会改革家、宗教学家和教育家穆罕默德·阿卜杜胡
19世纪,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蚀,埃及有志之士谋求介于传统与现代间的有效改革方式,积极应对西方蓄谋已久的挑战,推动社会发展。其中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近代埃及社会改革家、宗教学家和教育家穆罕默德·阿卜杜胡
《1927—1937年上海邮务工会研究》以1927-1937年上海邮务工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围绕上海邮务工会的一系列劳资问题,来讨论此一阶段国民党劳工政策的调整效果以及劳资纠纷的原因、特征等问题,向读者呈现劳资双方
汉画像石、画像砖是古代艺术的璀璨明珠。作为建筑构件,汉画像石、画像砖完成了构造与装饰的功能,形成建筑、雕刻、绘画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汉画像石、画像砖因其特殊的石、砖质地,与用于构筑地下墓室的用途得以流
本书深入分析苏岛40、50年代原始报纸为依据,在探讨印尼苏北地理与经济结构形成、历史、主体民族与华人关系的基础上,对战后初期苏北华人的聚居、商业网络形成、华人与主体民族职业竞争、华人社会慈善、文教事业的新
《重返经典》是西北师大传媒学院邀请国内外名家开设的一个电视大讲堂,目前已经邀请九位专家进行了讲演。这些专家大都是国内在这些学科方面的著名学者。主要是甘肃省内的学科带头人的演讲内容。本课堂计划计划将邀请
《摩诃婆罗多:印度古代史诗(共6册)》(Mahabarata,一译《玛哈帕腊达》,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波罗多王后裔”,描写班度和俱卢两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
基于作者在南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三年援教经历,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讲述这个神秘岛国的历史、政治、人文、教育、风土人情,概述100多年来萨摩亚华人华侨公共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变迁,系统梳理中国对萨摩亚的各项援助
清代王琦辑注的《李太白全集》是李白研究重要的底本之一。当前研究多从文学文献的角度解读其版本价值和王琦的文学思想,从训诂学和注释学角度研究王琦注释的成果相对较少。《王琦《<李太白全集>辑注》注释研究
在传统社会中,诗歌是文士阶层言志抒情的工具,是他们生命的诗性呈现。战国之后的中国诗歌发展史,实际上是士人精神的演化史。传统社会的士人,最重要的使命是弘道。缘此,就有深厚的忧患意识,发而为忧患之音。忧患
《二十世纪以来唐宋词研究》主要立足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历史、政治的关系,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等三个方面,从诗词题材和主题类型切入,对二十世纪以来的唐宋词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得失,清理研究思路。
《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立足于大众消费主义的社会文化语境,以中国大陆90年代女性诗歌为研究对象,对其整体特点与风格进行探索,纵向切入女性诗人及其文本,横向兼顾“大众文化”“女性意识&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