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一句顶一万句》

PDF

作者: 刘震云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 9787535486752

文件格式: PDF

1.点击下方获取下载

2.扫码右侧二维码

作者简介:

刘震云,1958年5月生,汉族,河南延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曾创作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四卷)、《一腔废话》《手机》《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吃瓜时代的儿女们》等;中短篇小说《塔铺》《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等。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瑞典语、捷克语、荷兰语、俄语、匈牙利语、塞尔维亚语、土耳其语、罗马尼亚语、波兰语、希伯来语、波斯语、阿拉伯语、日语、韩语、越南语、泰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等多种文字。

2011年,《一句顶一万句》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8年,获得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也在国际上多次获奖。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作家刘震云先生参磨四年的杠鼎之作。被北京五大评论家誉为“中国的《百年孤独》(诺贝尔获奖作家马尔克斯的作品)”,是刘震云迄今为止*成熟*气的作品。这部小说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笔触始终紧贴苦难的大地和贱如草芥的底层人群,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命悬一丝而荡气回肠,主人公常常走投无路而又一直勇往直前。这是当代文坛敢于直面真实的不可多得的佳作。著名评论家张颐武说,该书是刘震云“*企图心和想象力的作品,也是他超越自我的*为坚韧的努力的成果。”我们认为该书是刘震云作品中*可以获奖也可以留存文学史的畅销和长销的作品。

猜你喜欢

胜算
2024-04-19 8.2k
红雾
2024-04-19 2.7k
2024-04-14 599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0发表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我读了三遍,之后终于把它丢到床边,再不想翻。第一遍只觉得前边有趣,后半啰嗦,第二遍看懂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压抑,第三遍每看一段就得喘口气,憋屈。“一句顶一万句”在文革期间广为流传,本一句逢迎话,刘震云在这里借用,他认为,这句话是中国人痛苦的症结。全书采用两段式结构,以“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分别讲述了吴摩西和牛爱国祖孙两代的流浪经历。吴摩西的部分充满民国的市井风情,读来新奇鲜活,而牛爱国的一半则转入了现代文学,平实沉重。这样的风格变化,除了年代上的跳跃,在阅读上给更人种反差,就
2023-05-04 12:51:41
1发表
我读书择书淘书从来不看书背后获得的荣誉之类的名堂,因为对于学新闻广告出身的我来说,那些不过是广告,是图书的一种营销手段,至于真正的内容价值几何,却还是要亲自拜读了才知道,这算是第一次借着茅盾文学奖的头衔买来的一本书。这不算是第一次接触刘震云的书了,像《手机》《我叫刘跃进》《一地鸡毛》的小说或者电影大致都看过,最近由冯小刚执导的影片《温故1942》也是他的力作。好像出身贫寒的他从未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代表的阶层,为天下农民立言,为苍生请命似乎永远是他小说的主题,就是我没读过的《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
2023-05-04 12:51:41
2发表
这本书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很成功,对乡村中复杂微妙人性世界的把握十分精确。全书分为“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两部分,主人公分别为吴摩西和牛爱国,一个是为了找能“说的上话”的人走出延津,另一个也是为了找能“说的上话”的人而走向延津。两人的命运让我深刻的感受到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对生命的执着。
2023-05-04 12:51:41
3发表
我本人不太爱说话,也从来没觉得说话有多么重要。《一句顶一万句》里讲的故事正好相反,里面的人活着好像就为了找到一个能“说得着”的人,去说上一句话。从杨百顺到牛爱国,从出延津到回延津,都是为了那句话和那个能“说得着”的人,他们的一辈子甚至几辈人都在“说得着”与“说不着”之间颠来倒去,苦苦找寻,因为迷惘一次一次出走去寻找,而每次找回的却都是更多的迷惘……看完了这本书,感觉挺好,并没有想得太多。恰好有个朋友问我:这本书到底想说的是什么呢?倒把我问住了,不就是个说话吗。但是回过头思来想去,还真不是那么简单——原来说
2023-05-04 12:51:41
4发表
一句顶一万句,一般理解为某位长者说了一句话,如孔子的一句话,其分量足以顶一万句的注解,其精妙之处可见一斑,你就是说一万句也未必能理解这一句话。但这本书不是要告诉你这个,它不是一本教你说精句妙语的书。这是一本有关孤独的书,一个人如果不说话,不与别人说话,他就很容易变得孤独。故事前半部就是讲述了主角老吴(因为换过好几次名字,他都无所谓,我就这么称呼吧),怎样不断的寻找可以说话的人,不断的要摆脱孤独,最后是为了寻找能“说的上话”的养女,避免自己孤独,走出延津的故事;后半部则是那养女的儿子同样是为了摆脱孤独,走向
2023-05-04 12:51:41
5发表
碰巧听了电台的“长书短读”节目知道这本书的,只听了5分钟,就喜欢上了,于是就买来看。书中人物语言很有特点,全都简洁、冷静,有的还深刻。感觉出延津部分内容更充实,从对杨百顺也就是吴摩西生存环境的描写完全看不出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痕迹,也许正是反映了国家的大事件跟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确实联系不上。故事结尾留下几个可以展开话头的线索,不知道会不会写续集。
2023-05-04 12:51:41
6发表
也许人生来就是寂寞的,我们总在寻找能说得上话的那个人。但这样的人,似乎也很难找。有时候,你身边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抑或差了辈分的人,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人生阅历,倒能聊得来。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许大家有某种相同的特质,才会彼此吸引。有些话,憋在心里,没个释放的去处,会非常难受;找个能说话的人,一诉了之,快慰了心情。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老杨对人说起朋友,第一个说起的是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可老马背后说起朋友,一次也没提到过杨家庄卖豆腐也卖凉粉的老杨。”这样看来,老马和老杨不是真正的朋友。有时候
2023-05-04 12:51:41
7发表
刘老师这次真狠,书中句句话象剔骨尖刀,而且没客气地刀刀刺入了肌理和骨髓,把我们幻象中人类社会关系中的所谓“和谐”,抽筋扒皮,肢解个彻底。看完后,心挺累,脊梁骨都泛着凉,忖度着:我们人际的链条真的如此脆弱吗?……遗憾!还真的是。无奈中合上了书,但几乎同时,又被冲动驱使重新打开,回味其中的细处,这也许就是刘震云老师的文字魅力,于无形处施放冷箭,让你丢盔卸甲、原形毕露的同时,又不免心有戚戚然。我从无抵抗力。《出延津记》,《回延津记》都是个找,前者找寻的事未来,也就是“到哪里去?”的问题;后者则是寻回根本,即“从
2023-05-04 12:51:41
8发表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中国人的百年孤独。中国一向是个热闹的场所:家常馆子或是高档中餐都熬不过人声鼎沸的喝酒猜拳打哈哈,过年的时候鞭炮声锣鼓声震天,集市上人来熙往的吆喝和还价,乡村里冬天避风处的扎堆打牌嗑瓜子,但凡个什么超市商场开业都被挤破门。盖是因为人多,没法不热闹。但是热闹并不意味着不孤独,其实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是寂寞苦楚的。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的时候也一定是感受到了他所处的世界的寂寞和苦楚,所以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比喻为中国的百年孤独应该不是见过份的事情。愈是在热闹欢愉的背景中,人们愈是能
2023-05-04 12:51:41
9发表
读完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到最后结尾,差一点落泪。这书写的终究还是人生的荒凉、孤独与寂寞,围绕着一个“情”字,从亲情、友情与爱情三方面展开。以前有朋友说过:有时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有时,自己也有会觉得孤独寂寞,没个说话的人!读了这书,才知原来每个人都曾有过这种状况!人在这世上活着,要生存,为了谋求生计,不得不去做一些营生,除了做一些眼前的事,对未知的将来其实是茫然。而过去的事,总是少不了遗憾,但“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无论遇到什么难题,也要艰忍过去。人这一生,其实都是在独
2023-05-04 12:51:41
10发表
洗练的语言,带着一种半白话文或者说是说书的口吻,但字字句句都精准到位、入木三分。从吴摩西到牛建国,主人公一直追求的就是一个“说的上话”,而他们命运的改变和奔走,也是为了寻找那句没听到的话。想想,人生有的时候还真的就是这样执拗。忽然想到好久之前妈妈说过的一句话,总结起来就是——相爱就是两个人“说得上来”。这和书里说的“说的上话”真是异曲同工。只是书中的这句“说的上话”已经不单指爱情了,甚至成了生活的追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绝对的单独体,都在无比的孤独中寻找着那一个个“说的上话”的其他人。
2023-05-04 12:51:41
11发表
在马来之行的旅途当中,我读完了全书。旅途有点漫长,动辄五个小时的飞行路程,或者五个小时的大巴,还好带了这本不太厚的书,慢慢消磨时光。书不厚,可读起来也不轻松,故事上下覆盖了5代人,人物有点多,人物关系有点乱,读起来相当有意思。说到底,人和人能不能处朋友,夫妻能不能天长地久,全凭能不能说得来!说得来,很重要;说得来,怎么说很关键。往往一句话就能毁了很多年的朋友关系,说不来的夫妻,终究没啥感情,一句话值得推敲,值得思念,值得为之苦苦追寻……现今仍旧如此,你身边的朋友,还不都是能说得来的么?
2023-05-04 12:51:41
12发表
看了这本书,得出一总结,中国人的千年孤独,以及悲剧性的命运,在于与人“说得着”与“说不着”。书中人物大多需要朋友,遇事都爱找朋友,事情怎么个码放,全凭与朋友“说得着”或“说不着”来决定。中国人心思比外国人复杂缜密,说话喜欢饶圈,所以中国人办事,往往不是“办”成的,而是“说”成的。中国何以酒文化昌盛,因为酒精催人话多,话一多,“说不着”的往往也就“说得着”了,事也就成了。但饶圈的事,往往不能直中心事,把一件事说成了两件事,把两件事又说成了四件事,心事就堵在心里说不出来了。所以,中国人的孤独与痛苦,是因为“说
2023-05-04 12:51:41
13发表
看刘震云的书,我总是会忽然迷惑,不是对书里的故事,不是对文字的用法,是对刘震云这个人.我想他真不是一个普通的河南人,因为我的老家也是河南的,距离延津有一百里?我想不出那方水土竟能养出这般有着神奇思维和文字驾驭力的人.那里的水很硬,所以人生来就硬,心思硬,说话硬,没有迂回委婉的修养,可刘震云竟是这样的写出这样的作品.是谁培养了刘震云,他遗传了谁的资质?他从多大的时候显露出与他周围的人不一样?我满脑子是这样的问题.最后我没想出答案.我只能觉得,他是一个天才,是天生的.上帝让他生在河南的硬土上,让他的书能源于生
2023-05-04 12:51:41
14发表
今天人生活在一个物质、通信富足和便捷的时代,多元化的世界观以及扭曲的权钱价值观,让很多人并没有真切的感受到幸福和快乐,相反,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不信任,人做事的态度也在发生的微妙的变化。很多人生活在一个精神世界极度空虚的状态下,这种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空虚时时袭上身来,一点一点的蚕食着我们的生活,一点一点的折磨着我们的日子。作者敏锐的抓住了这一现实的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触及到了现实人的内心深处,读来让人深思。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