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1000本书,聊聊我如何选书。
2025-07-22 23:10:55
读完1000本书,聊聊我如何选书。
/\n假期整理书架。林林总总两千多本,里外摆满整面书墙。读完大约有一千来本。这些年无论换城市还是搬家,书是跟随最久的物品了。\n \n整书时发现值得重读的书,占相当一部分比例。这两年读书速度慢了,对选择「读什么」更慎重了。时间和注意力有限,有选择地读、读合适的书,是帮助筛选信息库的重要方式。\n \n今天聊聊一些选书的思路和心得。\n \n·\n“好书会帮你选到感兴趣的书。”\n \n拿哲学为例。我对哲学的兴趣源于读加缪的《西西弗神话》。那是人生头一次被「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击中。这本书反复重读过四到五遍,每次都有不同体悟。每一个读书阶段跟当下生活之间,默契形成某种观念上的咬合、刷新和重组。\n \n接着读到了海德格尔、萨特和尼采。几年前读许倬云《万古江河》,讲到中西方文化精神和哲学观的差异,勾起了对哲学史的浓厚兴趣。开始泛读中西方哲学史。后读到庄子,又深入传统文化的领域。恰好经由习练书法,阅读体系和兴趣爱好自然而然链接到了一起。\n \n这种以一本好书链接到多本好书——以书找书、体系之间相互勾联的筛选经历,有点像森林里捡果子。跟随果实掉落的步伐,往深处探索的愿望不断被勾起。\n \n有一个启发是,想要探索新的专业领域,不要一上来就读经典著作,大概率会劝退兴趣。先从导读或者通俗易读的开始。\n \n比如哲学上除了加缪,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对我帮助很大。对传统美学的兴趣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这本书在很多年里被我重复翻阅,手写了很多笔记。\n \n·\n“如何判断别人推荐的书适不适合自己?”\n \n评估「现阶段」想不想读很重要。被人安利了好书读起来却很吃力,大概率会被搁置书架上层吃灰。前阵子看詹青云直播,被她讲到的《身份与政治》吸引。简略读过两段之后,判断近期应该不大读得进去。就再等等。\n \n书是好书,但需合适的时机读。我会把这本纳入「待读书单」里。\n \n以前一本书读不完觉得是一种浪费。如今书翻开只一章节,就会知道要不要读下去。不合现阶段口味的书不必勉强。\n \n书看多了,对评判好书也有了标准:书读得旧、且笔记多。不读书不动笔。\n \n只要有书,就一定动笔。流利的书写是强化阅读感受、提炼观点、思想激荡的过程。写得久了,陪伴很多年的老友派克,也形成了某种情感的链接。宅咖啡馆书店的时候,一书一笔,度过许多丰沛的阅读时光。回顾那些深刻刷新认知的观点,大多是因为当时笔耕不辍。\n \n#我的私人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