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

一个“牛马”书单

一个“牛马”书单

一个“牛马”书单

一个“牛马”书单

一个“牛马”书单

一个“牛马”书单

一个“牛马”书单

一个“牛马”书单

一个“牛马”书单

/\n《星期五不上班》:“星期五不上班之于21世纪,就像双休日之于20世纪工人运动的意义一样。”\n本书以“缩短工作周”为核心议题,揭示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工时缩减的进程并非技术进步的自然结果,而是工人运动抗争的成果,结合左翼批判理论、生态主义与女权主义视角(缩短工时有助于平等分配家庭中的有偿劳动和无偿劳动,而后者通常由女性负责,同时它也是一项绿色政策:通过减少工作时间,我们可以为实现经济的快速减碳提供支柱性力量),对资本主义劳动制度发起挑战,并提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可行性的行动纲领。\n \n/\n《在工作中迷失》:剖析现代工作本质并揭露其对个体的系统性伤害的批判著作。\n霍尔根指出,关于工作的假设——即“努力带来成就与满足”——正在崩塌,现代工作不再承诺稳定与尊严,反而成为焦虑、疏离与不稳定的源头。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有份工作是必选项。我们没有直接被强迫工作,但社会结构决定了我们必须工作。工作以外的世界,是由惩罚性的福利制度和道德谴责构成的世界。\n许多工作(如大卫·格雷伯所称的“狗屁工作”)缺乏社会价值,却通过绩效指标与竞争文化制造虚假的使命,此类工作不仅无益于社会,也消耗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霍尔根在书中援引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指出参与有意识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但资本主义扭曲了这种能力,资本主义让这种能力成了一无所有的阶级被迫向富裕阶级出卖的东西。\n我们还被期望根据需求生产和管理情绪状态,我们的感觉被当作“原料”对待。工作让我们的能力、体力、脑力、情绪、性格都被用来为雇主谋利,而这是在我们几乎没有发言权的情况下发生的。\n \n/\n《对工作说不》:弗雷恩的写作动机源于对现代工作异化的深切观察:工作不仅是收入来源,更成为身份认同、社会归属感甚至道德评价的核心标准,人们将自我价值与职业成就绑定,同时也陷入“想躺平却无法躺平”“渴望辞职却焦虑”的矛盾中,看似进步的生产力发展并未带来预想中的闲暇,反而加剧了时间贫困与精神倦怠。\n三处启发:\n1、全职的工作周吞噬着人们的时间和精力,剥夺了他们自主和自己动手的能力,于是也鼓励了人们花钱。这解释了为什么那些主打“便利”的商品和服务广受欢迎——从预制菜到洗碗机和家庭保洁服务。相当比例的消费只是为工作中的痛苦寻求安慰和补偿。\n(未完见下)\n \n#我的私人书单#上班哪有不疯的#阅读推荐#红薯书房